昆明传媒学院校训与校长介绍
昆明传媒学院是一所以传媒艺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校训是“明德至善,笃学创新”,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传媒人才的核心目标。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倡导师生修身立德、追求卓越,“笃学创新”则鼓励扎实学习、勇于开拓,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现任校长是一位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学术造诣的资深教育家。他(她)长期致力于传媒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推动学校产教融合、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校训高度契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昆明传媒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撑。 接下来,我们将从学校校训的内涵、校长的教育背景与管理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昆明传媒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昆明传媒学院的“明德至善,笃学创新”承载了丰富的教育哲学:
- 明德至善: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要求师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重品德塑造,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
- 笃学创新:倡导扎实的学风和开拓精神,鼓励师生在传媒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勇于突破传统思维。
- 课程体系中设置思政与职业伦理课程,强化“明德”教育。
-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真实项目驱动“创新”能力培养。
- 举办“传媒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践行“笃学”精神。
现任校长的教育理念与管理实践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者,其个人经历与办学思路深刻影响着昆明传媒学院的发展轨迹:学术背景与行业贡献
- 拥有传媒学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发表过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 曾任省级以上传媒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 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应用型传媒教育模式创新。
- 提出“产学研用”一体化战略,与主流媒体共建产业学院。
- 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业界资深专家担任实践导师。
- 推进国际化办学,与海外知名传媒院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
校训指引下的办学特色与成就
在“明德至善,笃学创新”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德育为先的全人培养模式
- 开设“传媒社会责任”等特色课程,强化职业伦理教育。
- 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体系。
- 建设4K超高清演播厅、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前沿实训平台。
- 与央视、云南广播电视台等合作开办“订单班”,实现毕业即就业。
- 设立“民族融媒体研究中心”,挖掘西南地区文化传播特色。
- 师生联合创作短视频、纪录片多次获得“金海棠奖”等行业奖项。
校长领导下的学校发展规划
面向“十四五”,校长团队制定了清晰的战略蓝图:学科建设升级计划
- 重点培育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专业。
- 筹建硕士点,提升办学层次。
- 部署5G+VR教学系统,建设“元宇宙实验室”。
- 开发传媒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
- 为乡村振兴提供短视频直播人才培训。
- 承建省级融媒体技术培训基地。
校训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渗透
学校通过多维方式将抽象校训转化为具体行动:视觉符号体系
- 校训石刻广场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打卡地。
- 教学楼走廊悬挂优秀师生践履校训的事迹展板。
- “至善讲堂”邀请道德模范开展专题讲座。
- “创新工场”年度路演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0+。
- 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首要指标。
- 设立“笃学奖学金”奖励学术钻研突出的学生。
校长与师生共同践行校训的典型案例
教学相长的故事- 校长亲自指导的学生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
- 师生联合创作的扶贫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
- 疫情期间组织师生制作科普动画,播放量超500万次。
- “民族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连续5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校训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校友跟踪调查显示,校训精神持续赋能学生职业成长:行业认可度
-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 知名媒体中层管理者中该校校友占比显著。
- 播音专业毕业生成为省级电视台首席主持人。
- 编导专业校友创办MCN机构年营收破亿。
面向未来的持续深化
在新媒体技术变革与传播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将继续:
- 深化校训与现代传媒教育的融合创新。
- 优化“价值观+技能+创新”三维人才培养模型。
- 探索智能传播时代的教育教学新范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