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渭南师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经世致用,和而不同”,是其办学历史、精神传统与文化追求的凝练表达,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学校在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实践中,结合自身定位、地域文化特色和国家民族需要,逐渐积淀、提炼而成的精神圭臬。“经世致用”体现了学校立足现实、服务社会的务实品格,强调学问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中国古代“实学”思想一脉相承,也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应用型转型要求深度契合。“和而不同”则彰显了学校海纳百川、尊重差异的博大胸怀与追求创新的学术勇气,鼓励师生在和谐共进中保持个性与独立思考,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精髓,也是现代大学追求学术自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校训的历史,映射着渭南师范学院从早期师范教育的筚路蓝缕,到新时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开拓进取的整个历程,是学校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精神动员的力量源泉,持续引导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渭南师范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八字箴言的内涵剖析
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经世致用,和而不同”虽仅寥寥八字,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辨、价值导向和教育理念。对其进行分层解析,是理解其精髓的第一步。

“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观念,尤其明清之际以来,被有识之士大力提倡,以反对空疏的理学末流。其核心在于:

  • 学问的目的性: 强调学术研究、知识探索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或空谈性理,而是为了治理国家、服务社会、有益于民生。它要求知识具备现实的关怀和实用的价值。
  • 实践的指向性: “致用”是关键,即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以培养教师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渭南师范学院而言,意味着教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人才的评价标准: 衡量一个人才的标准,不仅在于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在于其能否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能力。这体现了强烈的实干精神和责任担当。

将“经世致用”置于校训之首,明确了渭南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导向——即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能够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者。

“和而不同”的包容与创新智慧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至高智慧。其内涵包括:

  • 和谐的本质: “和”不是指毫无差别的同
    一、混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不同观点之间的和谐共处、相辅相成。如同音乐,需要不同的音调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 对差异的尊重: “不同”是前提和基础。它承认并尊重个体之间、学科之间、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在大学环境中,这体现为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个性发展、倡导文化多元。
  • 创新的源泉: 真正的和谐能够包容差异,而差异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恰恰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源泉。
    因此,“和而不同”本质上是一种鼓励创新、激发活力的哲学。

将“和而不同”作为校训的后半部分,表明了渭南师范学院在追求内部团结和谐的同时,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师生敢于批判、勇于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和人才特质。

两者的辩证统一

“经世致用”与“和而不同”并非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经世致用”为“和而不同”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即所有的“不同”与创新,最终都应导向对社会有用的成果,避免陷入为不同而不同的虚无主义。反之,“和而不同”为“经世致用”提供了方法与路径,即要通过包容多元思想、鼓励跨界交流,才能找到“经世”的更优方案,实现真正有效的“致用”。二者共同构筑了渭南师范学院既有坚实落地根基,又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精神大厦。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根植于办学实践的凝练
渭南师范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办学历史,是其精神传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中升华。

早期师范教育的基因烙印(1923-1978)

渭南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23年建立的“赤水职业学校”及其后的“陕西省立渭南师范学校”等不同时期的师范教育机构。在战火纷飞、国弱民贫的年代,早期的师范教育承载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其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急需的师资。这种强烈的现实需求,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天然带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所学必须能直接用于教书育人,改变基层教育落后面貌。
于此同时呢,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师生们相濡以沫、共度时艰,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和”文化,而不同背景的师生汇聚一堂,也初步孕育了包容的雏形。这一时期,虽无明确的校训条文,但“务实”与“和谐”的精神基因已深埋于学校的血脉之中。

改革开放与升格本科后的理念探索(1978-2000)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新的春天。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在此基础上成立,并于2000年与渭南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这一阶段,学校面临着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从单一师范教育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拓展的重大挑战。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学校需要回答“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根本性问题。原有的隐性精神传统需要被唤醒、梳理,并提升为显性的、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开始系统总结办学历史,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校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经世致用”所代表的面向地方、服务应用的定位,以及“和而不同”所倡导的学术民主、特色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成为师生共识。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深化阐释(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确立一个高度凝练、特色鲜明、富有感召力的正式校训变得尤为迫切。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讨论和民主审议,“经世致用,和而不同”最终被确立为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这一确立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再发掘和再认识,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员。校训确立后,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新生入学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史馆陈列、主题文化活动等,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阐释和宣传,使其逐步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校训不再仅仅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体现在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创新突破、校园文化营造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行动中。



三、 校训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的践行与彰显
在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并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

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

“经世致用”的核心要求,直接推动了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战略选择。具体体现在:

  •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紧密围绕渭南及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新材料、教师教育等特色专业群。
  • 教学过程强化实践环节: 构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实训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行业前沿动态和实际案例带入课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一切,都是“经世致用”校训精神在人才培养环节的具体化和制度化。

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生态

“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大学文化提供了准则。学校致力于:

  • 倡导学术自由与争鸣: 举办各类高水平学术讲座、论坛,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交流碰撞,保护师生的学术探索精神。
  •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平台,支持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发展。
  •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渭南地方文化,形成中西汇通、古今交融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和而不同”的生态中,师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激发,学校的文化凝聚力不断增强。

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校训精神最终要外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渭南师范学院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 智库作用: 围绕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
  • 科技服务: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企业共建研发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 文化传承与创新: 依托地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地理优势,深入研究、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司马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这些服务行动,正是“经世致用”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也使大学的价值在贡献社会中得到升华。

渭南师范学院的校训“经世致用,和而不同”,是其历经近百年风雨而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八个字不仅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代渭师人的心中,成为他们治学、育人、处世的价值标尺和行为规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八字校训将继续作为一盏明灯,指引着渭南师范学院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其光芒也必将在全体师生持续的奋斗与奉献中愈发璀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79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8300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