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什么,简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

综合评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办学历史、地域环境与师范教育使命共同孕育下形成的,一种兼具师范底色、科技特色与民族本色的复合型文化形态。作为一所扎根于广西桂中地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其文化内核深刻体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同时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发展的浪潮,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应用性。学校地处多民族聚居地,深厚的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为其校园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民族元素。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训中,更弥漫于社团活动、校园景观、师生交往等方方面面,塑造了学子们崇教、尚学、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软实力。简而言之,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传统师范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区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实践,是学校立德树人、服务地方的灵魂所在。正文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校园文化的根基与导向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首先深深植根于其发展历程与鲜明的办学定位之中。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此后历经柳州地区师范学校、柳州师范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于201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这一从师范专科学校到综合性本科师范学院的演变历程,决定了其文化基因中不可磨灭的师范印记。数十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基层、特别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的初心,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校园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文化氛围。

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为“立足桂中,服务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清晰地指明了其校园文化的双重导向:一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性,强调师德修养、教育情怀与教学技能的培育;二是适应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强调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科技素养的锻造。这使得学校的校园文化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至上文化,也不同于纯职业技能院校的单一技术文化,而是呈现出一种以师范为根基、以应用为延伸的复合特征。学校以“启智育人、敬业奉献”为校训,这八个字高度凝练了其文化的价值核心——启迪智慧、培育人才是根本任务,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必备品格。校徽、校歌等文化符号也无不体现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身份标识和精神旗帜。
二、精神文化内核:崇教、尚学、务实、创新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其精神层面,即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校园风气。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精神文化可以概括为“崇教、尚学、务实、创新”四个维度。


1.崇教:深厚的师范情怀与责任担当

“崇教”是学校作为师范院校最鲜明的精神底色。这里不仅指崇尚教育事业本身,更包含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意和对立德树人使命的深刻认同。校园内弥漫着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 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学校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定期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师德讲座、新教师宣誓等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育人意识。
  • 教育情怀培育贯穿始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师观。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一线教学名师回校分享,组织教育见习、实习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其从教热情。
  • 教学技能锤炼精益求精:拥有完善的微格教室、师范生技能实训中心,常态化举办教学技能大赛、课件制作比赛、板书设计大赛等,鼓励学生在反复演练中追求卓越,夯实未来从教的基本功。

这种对教育的崇尚,使得校园文化充满了人文关怀与责任感,学子们普遍展现出乐于助人、耐心细致、富有爱心的特质。


2.尚学:浓郁的求知氛围与终身学习理念

“尚学”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学风:

  • 图书馆与学习空间文化:图书馆不仅是藏书之地,更是文化交流的空间。经常举办读书分享会、学术沙龙、经典诵读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晨读学子、自习室里专注的身影,构成了“尚学”文化的生动图景。
  • 学术讲座与第二课堂: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行业专家来校讲学,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 榜样引领与学风建设:定期评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习标兵、优良学风班级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风气。

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被视为一种提升自我、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3.务实:强调实践与应用的人才培养取向

“务实”是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直接体现,也是其校园文化区别于传统师范院校的显著特点。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构建了“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岗位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地方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 “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他们在教学中更倾向于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引导学生面向真实世界。
  • 成果导向的评价文化: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物作品、专利、竞赛奖项或创业项目,注重学习的实际产出和效果。

这种务实的文化,培养了学生脚踏实地、动手能力强、不尚空谈的品格,使其更能适应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要求。


4.创新:拥抱科技变革与鼓励探索尝试

随着校名中加入“科技”二字以及时代发展需求,“创新”日益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引擎。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 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各类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
  • 创新竞赛氛围热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等高级别赛事,并举办校级科技文化节、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营造敢于想象、勇于尝试的氛围。
  • 跨学科融合探索: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合作,将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结合,探索智慧教育等新领域,体现了师范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

创新文化为传统的师范校园注入了活力,激励着师生敢于突破常规,追求卓越。
三、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与保障
校园精神文化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环境和制度安排来呈现和固化。

(一)物质文化: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学校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和直观表现。

  • 校园景观与建筑命名:校区规划与建筑风格既体现现代大学气息,又可能融入地方民族建筑元素(如壮锦纹饰、干栏式建筑意象等)。道路、楼宇、景观的命名常蕴含励志、求真、向善的教育寓意,如“明德路”、“致远楼”、“启智泉”等,时刻提醒师生修身养性、志存高远。
  • 教学科研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不仅是教学工具,其本身也传递着重视科技、注重实践的文化信号。
    例如,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的模拟法庭、心理咨询室等,营造了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
  • 文化场馆与标识系统:校史馆承载着学校的发展记忆,是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园内的宣传栏、电子屏、雕塑、文化石等,系统地展示着校训、办学理念、优秀师生事迹,构成了无处不在的文化浸润环境。

(二)制度文化:规范行为,引领风尚

制度文化是保障校园文化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规则体系。

  • 教学管理制度:如严格的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纪律规定等,保障了“尚学”与“务实”文化的落实。
  • 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行为规范、综合测评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例、社团管理办法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其全面发展。
  • 校园活动制度:对各类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的组织、审批、资助形成规范流程,确保活动质量与育人效果,使得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序开展。
  • 民主管理与服务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渠道,保障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营造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

四、行为文化展现:校园文化的动态图景
行为文化是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模式,是校园文化最生动、最直接的展现。

(一)学术科技活动

学术科技行为是“尚学”与“创新”文化的集中体现。

  • 常态化学术活动:各二级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究报告会,鼓励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 科技创新实践: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工作室中钻研探索。创新创业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方案、打磨作品,展现出蓬勃的创造力。
  • 技能竞赛参与:从校级选拔到省级、国家级竞赛,学子们刻苦训练、团队协作、奋勇争先,在实战中提升能力。

(二)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

这类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 品牌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校园十大歌手赛、社团文化节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增强了校园生活的仪式感和凝聚力。
  • 民族特色活动:结合广西地域文化,组织开展“三月三”民俗文化体验、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如抛绣球、板鞋竞速)等,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群众性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羽毛球赛等各类体育赛事常年不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这是“崇教”与“务实”文化向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 教育实习与支教:师范生深入地方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或短期支教,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基层教育,深化职业认同。
  • 社会调查与志愿服务: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国情民情。青年志愿者协会常态化组织社区服务、环保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细胞。学校拥有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志愿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社团。

  • 兴趣导向的聚集:社团基于共同兴趣将学生组织起来,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队、辩论队等,定期开展活动,发展个性特长。
  • 自我管理与成长:学生在社团中自主策划活动、协调资源、处理事务,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实践平台。

五、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特色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地处广西,这里是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一地域优势使其校园文化呈现出独特的民族融合特色。


1.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
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活动、甚至课程设置(如地方民族文化选修课)中,都会有意融入壮族铜鼓、绣球、歌圩等文化符号,增强文化多样性体验。


2.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
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歌节,学校往往会组织大型庆祝活动,包括民族歌舞展演、美食节、民俗体验等,成为校园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促进了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3.地方教育需求的响应: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会考虑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殊需求,注重培养既能胜任国家课程标准教学,又了解本地文化、能够进行双语教学或民族文化传承的师资。这种面向地方、服务民族的导向,深深烙印在校园文化之中。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共生、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它源于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成于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融于八桂大地的民族沃土。这种文化以其“崇教、尚学、务实、创新”的内核,通过物质环境、制度规范和行为活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成长,塑造着学校独特的品格与气质。在未来发展中,这一文化将继续伴随学校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56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4303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