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训是什么,校长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校训校长)

综合评述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校训“进德修业,继承创新”深刻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精神与育人目标。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历代中医先贤崇高医德与精湛医术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提出的核心要求。“进德修业”强调立德树人与专业精进的统一,是成才的基础;“继承创新”则凸显了在坚守中医药精髓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推动学术发展的时代使命,精准指明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学校的办学实践,正是在这一校训的指引下不断深化。而作为这所大学的掌舵者,校长高秀梅教授本身就是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者。她是一位从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学者型领导,不仅在中药药理研究领域建树颇丰,更将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治理之中。在她的带领下,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学校及其附属医院贡献了重要的“中医力量”。校长高秀梅的学术背景与管理实践,与校训精神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推动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理解校训的内涵与校长的引领作用,是全面认识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关键。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训的深度解读与文化实践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对于以传承数千年中华文明瑰宝为己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校训更承载着特殊的文化重量与时代使命。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校训“进德修业,继承创新”,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为全体师生指明了为人、为学、为医的根本方向。

“进德修业”的内涵解析

“进德修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现了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辩证统一。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语境下,它具有极其具体和深刻的内涵。

  • “进德”是立身之本:对于中医药人才而言,“德”具有超越一般职业道德的特殊重要性。它首先体现为“医者仁心”的悲悯情怀。中医药学自诞生之初就强调“大医精诚”,要求医者必须有同情疾苦、普救含灵之苦的仁爱之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将德育置于首位,通过课程思政、名师讲座、临床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体现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中医药虽然是传统医学,但其理论与实践体系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逻辑。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恪守学术规范,尊重生命规律,在学习和研究中保持诚实、严谨、客观的态度。“德”还表现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即在未来的医疗、科研、管理工作中,廉洁自律,恪守底线,维护中医药行业的良好声誉。
  • “修业”是成才之基:“修业”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刻苦钻研和技艺的精益求精。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临床技能要求高超,非潜心修炼不能登堂入室。学校通过构建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经典理论学习,注重现代科学知识传授,并配备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和附属医院作为实践平台,为学生“修业”提供坚实保障。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还要了解现代医学知识,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这种“修业”是对古老智慧的深入理解,也是对现代科技的积极拥抱。

“进德”与“修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德之才,犹如无舵之舟,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危害社会;无才之德,则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真正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天津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中医药事业接班人。

“继承创新”的时代使命

“继承创新”精准地把握了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是推动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关键。

  • “继承”是源头活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扎实的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天津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对中医经典的传承,要求学生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证论治等核心理论。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注重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中药炮制技艺、民间特色疗法的抢救、挖掘和整理。这种继承不是简单的复古和照搬,而是要去芜存菁,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创新”是发展动力:时代在发展,疾病谱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中医药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是中医药应对现代健康挑战、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学说和见解,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二是技术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开发新的诊疗技术、中药新药和健康产品;三是模式创新,探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以及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体系、养老服务、健康产业的新路径。

“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归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正是天津中医药大学赋予其学子的历史使命。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

校训“进德修业,继承创新”并非悬于墙上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血脉,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教育教学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典礼,校训精神贯穿始终。课程设置上,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课程以强化“继承”,也有前沿的现代科学和交叉学课程以激发“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德”。
  • 科学研究导向:学校的科研布局紧密围绕校训展开。一方面,设立专项支持对中医经典文献、名老中医经验的基础性继承研究;另一方面,大力鼓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的跨学科创新研究,特别是在中药现代化、针灸机理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 学生活动载体:学生会、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如经典诵读大赛、临床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活动等,都是践行校训的生动平台。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 校园环境营造:校园内的建筑命名、景观设计、文化长廊等,都蕴含着中医药文化和校训精神,营造出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校长高秀梅教授的引领与践行

大学的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其教育理念、学术背景和管理风格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教授,正是校训“进德修业,继承创新”的杰出代表和坚定践行者。

学术背景与专业成就

高秀梅校长是一位在中药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她长期致力于中药药理学及方剂作用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贡献。她的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修业”与“创新”的典范:

  • 深耕基础研究:她带领团队运用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揭示了多个经典名方和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为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据,推动了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 注重转化应用:她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成果转化,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新药研发和临床实践,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人民健康的宗旨。
  • 搭建学术平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31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0326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