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有哪几个校区,何时创办(吉林工程技术师院校区与创办时间)

关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区与创办历史的综合评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属唯一一所侧重职业师资培养的本科院校,其发展历程与空间布局是理解其办学特色与使命的关键。该校的校区构成清晰地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战略重点与发展轨迹。目前,学校主要拥有两个功能定位明确、相辅相成的校区: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路的主校区(凯旋校区) 和位于长春市宽城区青岛路的泰来校区。凯旋校区作为学校的行政、教学与科研中枢,承载了大部分本科专业的日常运行,是学校的核心所在;而泰来校区则主要服务于学校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功能,是学校服务社会、延伸教育链条的重要基地。这种“一校两区、功能互补”的格局,既优化了资源配置,也拓展了办学空间。关于其创办时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79年。其创立与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紧密相连。经过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学校从最初的专门性培训机构,逐步成长为以工学为主,兼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院校,并于2015年正式更名为现名,标志着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1979年是这所院校诞生的元年,是其一切故事的起点。明晰其“两校区”布局与“1979年”创办这一时空坐标,是深入探讨该校历史沿革、办学成就与未来展望的基础。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校区分布与历史沿革详述


一、 学院概况与历史定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坐落于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拥有独特的办学定位,它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被誉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摇篮”。这一定位决定了其办学方向紧密围绕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致力于培养既掌握扎实专业技术技能,又具备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学校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起伏紧密同步。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各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培养这些人才的职业教育师资却极度匮乏。在此时代背景下,为填补这一关键领域的空白,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师资支撑,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工程技术师范人才的院校被提上日程。1979年,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学校的前身应运而生,开启了其服务职业教育的辉煌征程。

二、 校区详细解读:功能与布局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形成了目前两个校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这两个校区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分割,而是在功能上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与互补。
(一)主校区:凯旋校区

凯旋校区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根基所在和核心运营基地。其具体位置在长春市宽城区凯旋路3050号。该校区承担了学校绝大部分的核心职能:

  • 行政中枢:学校的主要党政管理机构、各教学院的行政办公室均集中于此,是学校决策和管理的中心。
  • 本科教学主体:绝大多数全日制本科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此开展。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林立,配备了与各专业相关的先进实验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流平台。
  • 科研核心区:学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主要布局在凯旋校区,是学校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主阵地。
  • 文化与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大型设施均建于该校区,构成了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学生公寓、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也最为完善。

因此,凯旋校区代表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主体形象,是学校办学实力、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日常的教学秩序、学术交流、大型文化活动均以此为中心展开。


(二)泰来校区

泰来校区位于长春市宽城区青岛路655号,是学校办学功能的重要延伸和补充。该校区的功能定位与凯旋校区有明显区别,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 继续教育主基地:该校区主要承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业余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以及各类非学历的职业资格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任务。它是学校服务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支点。
  • 资源有效利用:将继续教育等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集中于泰来校区,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和管理,同时避免对凯旋校区全日制本科教学秩序造成干扰,保障了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
  • 功能拓展空间:泰来校区也为学校未来拓展新的办学领域、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物理空间和灵活性。

两个校区虽地理位置相近,但通过清晰的功能划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共同支撑起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完整教育体系。



三、 创办历程与历史沿革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创办与发展史,是一部紧跟国家步伐、服务地方经济的奋斗史。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一)初创与奠基(1979年 - 20世纪80年代)

1979年,学校的前身正式成立。创校之初,学校面临着艰苦的条件,但其使命明确: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课师资。早期可能以短期培训或专科教育为主,快速响应社会急需。这一时期的办学实践,为学校积累了最初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经验,奠定了“师范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办学基因。教职工们在摸索中前行,逐步建立了与吉林省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雏形,如机械、电子、化工等,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探索与成长(20世纪90年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进入了积极探索发展路径的阶段。这一时期,学校可能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和拓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技术技能传授与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从教能力。这一阶段的积累,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升格与跨越(2000年 - 2014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约在21世纪初,学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专科层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这次升格是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标志,开启了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篇章。升格后,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巨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科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四)更名与深化(2015年至今)

2015年,学校在原有校名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这一核心特色,最终定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这次更名并非简单的文字调整,而是学校在新时代对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的进一步凝练与强化。它更加突出了学校在工程技术教育领域的专注度,以及培养“工程技术”背景师资的独特使命。近年来,学校积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工科建设趋势,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在服务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校区发展与未来展望

校区是办学的物理载体,其发展演变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战略规划。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两个校区,在未来仍将秉持其功能定位,并随着学校的发展需求而不断优化。

对于凯旋校区,未来的重点可能在于内涵提升。包括对老旧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建设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楼和实验室,营造更具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
于此同时呢,依托该校区密集的科研资源,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或研发中心,使其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节点。

对于泰来校区,其角色将更加侧重于外延拓展和服务社会化。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和职业技能更新速度的加快,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泰来校区有望发展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培训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可能会进一步加强该校区的硬件建设,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使其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体而言,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初心,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优化校区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师范院校。其“两区一体”的格局,将继续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地理空间保障,见证学校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其源于1979年的创业精神,也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工师人砥砺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10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4029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