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校训)

关于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校训是“博学、求是、明德”。这六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不仅是对学院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文化精神的精炼概括,更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汲取了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精髓,又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博学”是基础,强调知识的广博与专精,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兼容并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学识根基;“求是”是核心,体现了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对科学规律的尊重,要求师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追求真知灼见;“明德”是根本,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引导师生砥砺品德,修养身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则校训将知识的追求、真理的探索与品德的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为京江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是学院精神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理解并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每一位京江人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博学、求是、明德: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校训的深层解读与实践意蕴

一、 校训的溯源与确立:植根传统,面向现代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作为一所依托母体高校江苏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举办的独立学院,其校训“博学、求是、明德”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考量。它一方面承袭了中国数千年来教育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也紧密结合了当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从历史渊源上看,“博学”、“求是”、“明德”这三个词汇均能在中华经典中找到深厚的根基。“博学”一词,最早可见于《礼记·中庸》,其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将“博学”置于为学之首,强调了广泛学习、积累知识是成就学问、付诸实践的基础前提。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始终强调通识与专业的结合,要求学者不仅精通本业,也要涉猎百家,从而达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求是”精神,则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真理和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东汉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评价献王刘德时,用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赞语,意指根据实证,探求真相。这一思想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扬,特别是近代以来,成为科学精神和严谨学风的代名词。许多高等学府将其奉为圭臬,旨在培养师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明德”源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指人天生具有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即是指发扬、彰显这种内在的优良品德。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使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将这三者有机结合,确立为自己的校训,体现了学院在育人方面的深远立意:
  • 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校训扎根于传统文化,使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三个词汇在当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博学”对应着知识爆炸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求是”对应着科技创新所需的探索精神,“明德”对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品德要求。
  • 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博学”是成才的基础和途径,“求是”是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明德”是立身的根本和归宿。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从知识积累到真理探索,再到人格完善的完整育人链条。
  • 对母体校训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江苏大学的校训包含“博学、求是、明德”的元素,京江学院沿用此校训,既体现了对母体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尊重,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也表明了其在人才培养标准上的一致性与高要求。
因此,京江学院校训的确立,是其立足自身定位,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做出的战略性文化选择。

二、 “博学”的内涵解析:奠基之石与视野之窗“博学”作为校训的首词,凸显了其在个人成长与学院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在京江学院的语境下,“博学”具有多层含义,远不止于简单的知识积累。

第一,它指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在现代社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京江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学院,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深度)的同时,积极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广度)。这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的素养提升。学院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举办各类讲座、鼓励跨专业选修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创造条件。一个“博学”的人,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跨学科思考的能力。

第二,它强调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博学”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它要求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要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社会实践等一切渠道去探索未知。
于此同时呢,“博学”也内含着科学的学习方法,即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懂得取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效地汲取养分,而非盲目堆砌。

第三,它蕴含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大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仅仅是人生学习的起点。“博学”一词激励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人生常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挑战。

在京江学院的教育实践中,“博学”理念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基础性与前沿性结合,到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广泛求知、全面发展的环境。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 “求是”的精神实质:科学之魂与创新之本“求是”是校训的核心与灵魂,是连接“博学”与“明德”的桥梁。它代表了京江学院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和价值追求。

“求是”是一种尊重客观、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它要求师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主观臆断,反对弄虚作假,崇尚理性的批判思维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在学术上,这意味着要恪守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在做人做事上,这意味着要诚实守信,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务实精神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能否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求是”是一种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执着态度。 “求”意味着主动出击,意味着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探索过程。它鼓励师生不迷信权威,不固守成规,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未知领域。这种探索精神是创新的源泉。京江学院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求是”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是”即规律、真理,但它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是”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求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它要求师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需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这对于独立学院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求是”精神体现在浓郁的学风建设上。倡导独立思考、鼓励学术争鸣、严肃考风考纪、表彰科技创新成果等,都是“求是”精神的具体化。它塑造了一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四、 “明德”的价值归宿:立身之基与成事之要“明德”居于校训之末,却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它明确了教育的终极目的——立德树人,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明德”的首要含义是修养个人品德。 它要求师生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这包括但不限于: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培育家国情怀,树立职业理想,恪守诚信底线,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 仁爱宽容、感恩奉献: 常怀仁爱之心,懂得宽容理解,学会感恩回报,乐于服务社会。
  • 自律自强、坚韧不拔: 严于律己,自强不息,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乐观与坚韧。

京江学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榜样选树、志愿服务等活动,将品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情操、塑造品格。

“明德”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明德”并非独善其身,最终要落脚于“亲民”,即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校训引导师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认识到所学所能最终要用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不仅能成功就业,更能成就事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

“明德”是追求崇高人生境界的指引。 “止于至善”是“明德”的终极目标。它激励师生不满足于一般的道德水准,而要不断向着更高的道德理想迈进,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升华。这种对“至善”的追求,能够为学生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丰盈的人生意义。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明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一个只有技能而缺乏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人才。京江学院将“明德”置于校训之中,明确宣告了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 校训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博学”、“求是”、“明德”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博学”是“求是”的基础。 没有广泛而扎实的知识储备,探索真理、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具备了“博学”的根基,“求是”才有方向和依据。

“求是”是“博学”的升华。 知识的积累若不能上升到探寻规律、追求真理的层面,就容易流于浅薄和僵化。“求是”为“博学”赋予了灵魂和方向,使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而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明德”统摄着“博学”与“求是”。 它决定了“博”何种“学”、“求”何种“是”。知识和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应用却可以带来截然不同的社会后果。高尚的品德(明德)确保所学的知识(博学)和探索的真理(求是)被用于正当的目的,服务于崇高的价值,从而使得个人的才智发挥出最大的正面效益。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学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反而越大。

同时,“博学”与“求是”的过程也有助于“明德”的养成。 在广泛学习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人的心智得到开启,视野变得开阔,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这反过来会促进道德判断力的提升和道德信念的巩固。科学精神本身也包含着诚实、协作、尊重事实等道德要求。

因此,京江学院的校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育人哲学:以“博学”积累才识,以“求是”锤炼方法,以“明德”塑造灵魂,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出既具专业才能,又具科学精神,更有高尚品德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六、 校训在京江学院办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将“博学、求是、明德”的校训精神融入办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院特色发展的文化基因。
  •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博学”要求,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求是”精神的培养,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落实“明德”目标。
  •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博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求是),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明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训解读活动、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等方式,使校训深入人心。鼓励开展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公益服务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博学”的平台、“求是”的舞台和“明德”的载体。
  • 在学生管理服务中: 坚持严格管理与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引导相结合,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注重激发其内在的成长动力,促进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品德的内化与提升(明德)。

校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京江学院的发展道路,塑造了京江学子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代代京江人在“博学、求是、明德”的熏陶下,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校训的当代价值。


结语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校训“博学、求是、明德”,虽仅六字,却意蕴宏深。它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回应着时代的呼唤,指引着未来的方向。这则校训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箴言,更应成为流淌在每一位京江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和行为自觉。深刻理解其内涵,积极践行其精神,对于京江学院提升办学质量、凝练办学特色,对于京江学子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六字校训必将继续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不断迈向新的辉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22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6184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