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简介,校史概述(黔东南职院校史)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综合评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贵州东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等职业院校,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依托黔东南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形成了以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为骨干的专业结构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其发展历程虽相对年轻,但通过整合多所地方优秀中专学校的办学资源,实现了快速成长,已成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学院不仅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更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融入教育全过程,为民族地区的教育进步、医疗健康水平提升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在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学院正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广阔的未来前景。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简介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周围自然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氛围浓郁,为其提供了独特办学资源和地域环境。作为一所主要面向黔东南州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黔东南,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以“厚德至善、精技致新”为校训,致力于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的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提升。校园总占地面积广阔,建筑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拥有完善的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设施。其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院投入的重点,建有校内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覆盖了医药卫生、护理、临床医学、会计、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艺技术等主要专业领域,设备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
于此同时呢,学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与众多企业、医院、学校等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未来就业提供了坚实平台。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紧密结合黔东南州作为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大州的区域特点,构建了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这个体系以医药卫生类专业为龙头,以民族文化和生态农业类专业为特色,协调发展工程技术、财经商贸、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群。

其中,医药卫生类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优势领域,得益于早期黔东南州卫生学校的深厚积淀,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实力雄厚,为黔东南州及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量紧缺人才,成为了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与旅游类专业则是学院彰显办学特色的亮点。依托当地丰富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侗族大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民族表演艺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民族美术等专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融入教学,培养了既懂现代旅游服务与管理,又精通民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生态农业类专业则积极响应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战略,开设了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专业,为地方的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学院拥有一支结构渐趋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目前,学院拥有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内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不少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院还聘请了一批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训指导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考核评价,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超过50%,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
于此同时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完善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包括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帮扶、就业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活动月、职业技能竞赛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已成为品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为学生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提供了舞台,尤其是融入了大量民族元素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方面,学院积极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依托自身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工作。
例如,医药卫生系部师生经常组织开展义诊和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农业类专业的师生深入农村进行技术推广和帮扶。学院也注重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影响力。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概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是一部整合资源、锐意进取、服务地方的发展史。虽然作为一所统一的高职院校其成立时间较晚,但其前身各校大多拥有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行业背景,为学院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的成立可追溯到2001年。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黔东南州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办学效益,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决定对州内几所办学基础好、特色鲜明的中等专业学校进行合并升格。2001年8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黔东南州卫生学校、黔东南州民族林业学校、黔东南州财贸学校、黔东南州农业学校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黔东南州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资源整合、层次提升的新发展阶段。合并前的这四所学校各具特色,在各自的领域内都享有盛誉:

  • 黔东南州卫生学校:始建于上世纪中叶,是贵州省历史较悠久、实力较强的卫生类中专之一,为黔东南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群的奠基者。
  • 黔东南州民族林业学校:专注于林业技术、园林绿化等领域的教育,为地区的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 黔东南州财贸学校:以财经、商贸类专业见长,为本地培养了大量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实用人才。
  • 黔东南州农业学校:长期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人才的培养,在畜牧兽医、农学、园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这四所学校的合并,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次深刻的化学融合。它将医学、农林、财经等不同领域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构建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创造了条件。建院初期,学院面临着校区分散、资源整合、管理模式统一等一系列挑战。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逐步实现了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的统一,并开始筹划建设集中统一的新校区,以彻底解决办学空间分散的问题。随后几年,学院进入了稳步发展期。学院一方面继续深化内部整合,优化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约在建院十年左右,位于凯里市经济开发区的新校区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主校区的集中办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学院的后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进入“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学院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这一时期,国家及贵州省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学院紧抓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升级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深化改革:
  • 在专业建设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与地方产业(如大健康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接,重点打造了一批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群。
  • 在人才培养上,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在社会服务上,功能不断拓展,成为区域内重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社会贡献度日益增强。
回顾其校史,从四所优秀中专的合并升格,到克服困难实现实质性融合;从分散办学到建成现代化新校园;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和发展的节奏。其历史是一部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扎根黔东南、服务黔东南的奉献史。深厚的底蕴赋予了学院独特的气质,而时代的机遇则激发了学院无限的潜力。当前,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秉承其优良办学传统,向着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稳步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31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0844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