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长沙师范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长沙师院建校背景)

长沙师范学院校史评述长沙师范学院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传统优势的湖南省属本科院校,其发展历程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史紧密交织。学校的创办与早期发展,深深植根于二十世纪初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教育救国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彼时,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促使一批有识之士将兴办新式教育视为启迪民智、培养人才、振兴国家的根本途径。在这一浪潮下,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被认识和强调,专业的幼儿教师培养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学校的诞生,正是响应这一时代呼唤的必然结果,其创办者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更为学校注入了独特的红色基因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从最初的幼儿师范教育机构,到历经战乱迁徙、时代变迁的坚守与拓展,长沙师范学院的校史不仅是一所高校的成长记录,更是中国师范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缩影。它深刻反映了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教育工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满足这些要求所进行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理解其建校的历史与社会背景,是准确把握该校办学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在当代中国教育格局中地位与价值的关键。长沙师范学院的校史沿革与建校背景
一、 时代召唤与先驱奠基:建校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封建帝制崩塌、共和初建而又面临深重民族危机的转折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极大地冲击了旧的思想文化体系,教育领域的改革成为社会进步的焦点。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强盛根本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的基础则在于幼儿教育。当时中国专业的幼儿教师极度匮乏,幼儿教育理念与方法亦十分落后。在这一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以其深邃的教育眼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了创办长沙师范学院的前身——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的关键人物。徐特立先生早年便投身教育事业,深受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他坚信教育是改造社会、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武器。他尤其重视师范教育,认为“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他对当时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幼儿教育的落后状况有着切肤之痛,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兴办师范学校,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的教师队伍。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与人民性,主张教育应面向劳苦大众,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长沙师范学院初期的办学方向和风格。
因此,长沙师范学院的建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近代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教育救国”的时代强音和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特别是填补幼儿师范教育空白的迫切社会需求而诞生的。它承载着先驱者们通过教育启迪民智、培养人才、振兴国家的崇高理想。
二、 筚路蓝缕与薪火相传:早期创立与发展历程(1912-1949)(一)初创时期:长沙县立师范学校的诞生

1912年,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万象更新的氛围中,经徐特立等人积极筹办,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学校最初校址位于长沙城内的荷花池(又称泐潭寺),故早期亦有“荷花池师范”之称。创校之初,条件极为艰苦,徐特立先生以身作则,倡导勤俭办学,他将自己的薪资大部分用于补贴学校开支和资助贫困学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奠定了学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校初期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但徐特立已敏锐地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后来学校转向幼儿师范教育埋下了伏笔。

(二)转型与定名:湖南省立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的建立

随着时间推移,幼儿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1930年,在原有师范教育基础上,学校增设幼稚师范科,开始了专业幼教师资的培养。193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湖南省立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标志着其办学重点向女子师范教育,特别是幼儿师范教育的明确转型。这一转变是顺应社会发展、细化师范教育分工的必然要求,也使学校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早期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抗战烽火中的坚守:西迁与流亡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湖南。为保存教育火种,学校被迫踏上艰难的西迁之路。师生们先后辗转于湖南湘乡、安化等地,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坚持办学。流亡期间,物资匮乏,校舍简陋,但师生们教学相长的热情未减,爱国主义精神高涨。这段经历极大地磨练了师生的意志,形成了学校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守教育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迁回长沙原址,着手恢复和重建。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 奠定了办学根基:从无到有,确立了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
  • 明确了特色定位:成功转向以幼儿师范教育为特色,填补了区域专业幼教培养的空白。
  • 铸就了精神品格: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校园精神。
  • 积累了师资力量: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后续发展储备了人才。

三、 砥砺前行与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变迁(1949-197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师范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湖南省立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巨大。学校积极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扩大招生规模,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小学和幼儿教师。1953年,学校更名为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此后虽隶属关系曾有微调,但“长沙师范”这一名称及其所代表的幼儿师范教育特色得以延续和强化。

在此期间,学校系统引入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更加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方针。

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冲击,长沙师范学校也未能幸免。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学校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即便在最为困难的时期,仍有一部分教职员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想方设法维持基本运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损失。

此阶段的发展特征:
  • 服务新中国建设:办学方向紧密配合国家需要,为建国初期的教育普及做出了贡献。
  • 学习苏联模式: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受到苏联教育的深刻影响。
  • 经历发展波折:在政治运动冲击下,发展道路出现曲折,但师范教育的根基得以保存。
  • 坚持幼儿师范特色:尽管环境变化,但培养幼教师资的核心任务始终未变。

四、 改革春风与焕发新生:改革开放后的振兴(1978-2013)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注入了强大活力,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长沙师范学校也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进入了恢复、振兴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拨乱反正后,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重新明确以培养合格小学和幼儿教师为目标。
随着国家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持续投入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学校开始了由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升格之路。这是一次质的飞跃,需要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达到高等教育的标准。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充分准备,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中专升格为大专层次的“长沙师范学校(专科)”。2013年,又成功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长沙师范学院”。这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篇章。

此阶段的显著成就:
  • 实现层次跃升:成功完成从中师到专科再到本科院校的两次关键升格,办学平台实现质的飞跃。
  • 拓展专业领域:在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 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 提升师资水平: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明显优化。
  • 深化内涵建设: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科研创新、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与建设。

五、 迈向新时代与追求卓越:升本后的内涵式发展(2013年至今)

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长沙师范学院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学校面临的新任务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凝练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师教育领域,尤其是学前教育方面,持续保持和扩大优势,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于此同时呢,学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艺术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努力构建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中小学、幼儿园、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科研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围绕基础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深入挖掘和传承以徐特立革命精神与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宝贵传统,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氛围。两校区(主要是长沙县的安沙校区和星沙校区)办学格局不断完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当前发展的重点方向:
  • 强化特色优势:做精做强教师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品牌,巩固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育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 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
  •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徐特立教育思想,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学校软实力。

回顾长沙师范学院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从荷花池畔的初创,到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从中等师范的积淀,到本科院校的腾飞,每一步都印记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凝聚着历代长师人的心血与智慧。其校史生动诠释了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与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深刻联系。面向未来,长沙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初创者们的理想,坚守师范教育初心,不断开拓创新,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将继续支撑它在高等教育的新征程上稳步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40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4.6759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