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校训是“博学笃行,盛德日新”。这八个字并非独立创造,而是承袭自其母体学校——湘潭大学的校训,其根源则可追溯至更为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其中,“博学”、“笃行”源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概括了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强调学识的广博与实践的坚定。“盛德日新”则语出《周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寓意德行隆盛,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对于兴湘学院这样一所承载着湘潭大学优良办学传统、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而言,这一校训具有极其深刻和贴切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是学院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全体师生为学、为人、为事的共同期许和行为准则。其历史与湘潭大学校训的确立历史紧密相连,是湘潭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深刻提炼的结晶,而后被兴湘学院全面接纳和弘扬,成为连接两校精神血脉的纽带。理解这一校训,需要深入探究其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哲学内涵以及在兴湘学院特定办学语境下的时代价值。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校训的内涵解析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它由两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部分构成,共同构筑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完整价值体系。


一、“博学笃行”:为学之基与成才之道

“博学笃行”侧重于求知与实践的统一,是成就学问、培养能力的根本路径。

  • “博学”的现代诠释: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下,“博学”首先意味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它要求兴湘学院的学子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一隅之地,而应积极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构建跨学科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种广博是创新的土壤,能够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从多角度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博学”代表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学院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勇于探索未知,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它反对狭隘与闭塞,倡导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学术胸襟。
  • “笃行”的实践指向:“笃行”是“博学”的最终落脚点,强调坚定不移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要目标的兴湘学院而言,“笃行”具有格外突出的现实意义。它意味着:
    • 知行合一: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项目研发紧密结合,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 坚韧不拔: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笃”字所蕴含的坚定、专一精神,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 服务社会: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经世致用。“笃行”引导学生将个人所学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实际行动中创造价值。

因此,“博学”与“笃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博学”是“笃行”的前提和基础,为实践提供方向与智慧;“笃行”是“博学”的验证和升华,使知识转化为真实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


二、“盛德日新”:立身之本与创新之魂

“盛德日新”则将视角从“才”的提升转向“德”的修养与“新”的追求,指向更高层次的人格塑造与精神境界。

  • “盛德”的价值根基:“德”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具体体现。“盛德”要求兴湘学院的师生不仅要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更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 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心系民族命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 诚信友善的品格:在学习和生活中恪守诚信原则,待人友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自强不息的意志:锤炼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面对逆境不屈服。
    学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师德师风的引领等多种途径,将“盛德”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 “日新”的时代精神:“日新”是“盛德”的动态发展和时代要求。《大学》开篇即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强调的是一种永不满足、持续进取、勇于革新的精神。
    • 思想观念的更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保持思想观念的先进性。
    • 知识与能力的迭代: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结构,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 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日新”精神在能力层面的核心体现。兴湘学院致力于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盛德”与“日新”同样密不可分。隆盛的品德是不断创新的正确导向和坚实保障,确保创新活动服务于善的目的;而日日新的进取精神则能使德行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避免僵化与停滞。

“博学笃行”与“盛德日新”共同构成了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校训的完整内涵。前者重在治学与做事,后者重在修身与明德;前者是基础和方法,后者是方向和灵魂。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引导学子成长为学识广博、知行合
一、德行高尚、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确立和传承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深深植根于湘潭大学的文化传统之中。


一、源自母体:湘潭大学校训的确立

兴湘学院的校训直接承袭自湘潭大学。湘潭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凝练出能够代表其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的核心表述。校训的确定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的深刻总结与升华。湘潭大学在确定校训时,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从《礼记·中庸》和《周易·系辞》这两部经典中选取了“博学、笃行、盛德、日新”这四个关键词,并将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选择体现了湘潭大学作为一所深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精神滋养的高等学府,对传统与现代、学问与德行、守正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校训的确立,为湘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了核心标杆,成为凝聚师生校友的精神旗帜。


二、一脉相承:兴湘学院对校训的接纳与弘扬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湘潭大学创办的一所独立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兴湘学院就与湘潭大学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管理经验的共享上,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度传承。采用与母体学校相同的校训,是这种文化传承最直接、最鲜明的标志之一。这一决定意味着:

  • 文化认同的宣誓:表明兴湘学院自觉融入湘潭大学的文化体系,认同其核心价值理念,愿意继承和发扬湘潭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
  • 育人目标的统一:表明兴湘学院在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上与湘潭大学保持一致,都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质量标杆的树立:借用湘潭大学这一知名品牌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兴湘学院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文化建设设立了高起点和高标准。

因此,对兴湘学院而言,“博学笃行,盛德日新”这八字校训,既是对外在文化身份的明确标识,也是对内在办学理念的深刻锚定。


三、与时俱进:校训在独立学院语境下的新发展

作为独立学院,兴湘学院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培养模式与湘潭大学本部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
因此,校训在兴湘学院的践行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更具针对性的时代内涵和学院特色。

  • 强调应用型导向下的“笃行”:相较于研究型大学更侧重前沿知识探索,独立学院更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兴湘学院在弘扬校训时,特别强化了“笃行”的维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开展项目式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将“博学”应用于“笃行”的机会,使校训精神落到实处。
  • 聚焦创新素养培育中的“日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兴湘学院将“日新”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新”成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校训不仅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更是融入学院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灵魂。兴湘学院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学风建设、师德表彰等多种载体,持续不断地宣讲、诠释和实践校训,使其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通过这样的传承与发展,源自湘潭大学的校训在兴湘学院这片土壤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指引学院特色发展、塑造学院独特文化气质的精神力量。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践行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学院应对高等教育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


一、校训的当代价值

  • 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校训将“盛德”置于重要位置,与“博学”并列,深刻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的今天,校训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清晰的道德标杆,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 应对时代挑战的行动指南: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校训中的“博学”要求人们具备持续学习、广泛吸纳的能力;“日新”则直接呼应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鼓励师生勇于站在时代潮头,不断寻求突破。
  • 塑造学院文化特色的核心标识: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一个被全体师生普遍认同并身体力行的校训,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独特的学院文化和品牌形象。对于提升兴湘学院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培育健全人格的丰厚滋养:校训涵盖了为学、做事、做人、创新等多个维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价值引导。它鼓励学生追求真知、注重实践、修养品德、开拓创新,有助于培养出心理阳光、人格健全、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校训的践行路径

要让校训从文字转化为现实,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多个主体协同努力,将其融入办学的各个环节。

  • 学院层面:系统规划与制度保障
    • 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校训精神具体化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
      例如,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博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笃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突出“盛德”,通过创新学分和科研训练项目激励“日新”。
    • 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宣传栏、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广泛宣传校训及其背后的故事。组织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辩论、榜样评选等活动,使校训深入人心。
    •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在评价教师和学生时,将践行校训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表彰在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某一方面或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教师层面:言传身教与课堂融入
    • 做校训的模范践行者:教师应以身作则,在学术上追求“博学”,在教学上体现“笃行”(如严谨治学、认真授课),在师德上彰显“盛德”,在科研上勇于“日新”,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 将校训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入校训教育。
      例如,在讲授理论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应用价值(笃行),在介绍学科前沿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新),在课堂互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博学、盛德)。
  • 学生层面: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
    • 深刻理解与认同:学生应主动学习校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从内心产生认同感,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 付诸学习与实践:在平日的学习中,勤奋刻苦,拓宽知识面(博学);积极参与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锻炼动手能力(笃行);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遵守校纪校规(盛德);勇于尝试新方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日新)。
    • 相互激励与促进:同学之间应形成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践行校训的道路上结伴同行,将个人努力与集体成长结合起来。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的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和行动指南。它连接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立足于学院的办学实际,指向着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深入理解其内涵,追溯其历史,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八字校训必将持续引领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大潮中稳步前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60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549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