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创始人及前身)

西南财经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一所高等学府的身份溯源,更牵动着中国近现代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综合来看,西南财经大学并非由单一人物创立,其诞生与成长深深植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革与民族救亡的宏大背景中。它的前身可追溯至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而这一学府的诞生本身,便是当时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与民族企业家共同推动的结果。若论核心奠基者,张寿镛、朱经农等教育家与胡适、王宠惠等社会名流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共同以教育救国为理念,奠定了学校最初的根基。1938年,因抗战内迁四川后,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设立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为其后续扎根西南埋下伏笔。1952至1953年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这一决定性政策背景下,以成华大学(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为主要基础,汇聚西南地区十余所高校的财经系科,共同组建了四川财经学院,这便是西南财经大学最直接、最核心的前身。
因此,西南财经大学的“创始人”是一个闪耀着集体主义光辉的历史群像,而它的“前身”则是一段融合了沪上基因、抗战迁徙与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复杂而辉煌的历程。

西南财经大学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高层次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国家金融、经济研究的重要智库,其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要清晰阐述其创始人与前身,必须将其放置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教育发展史的宏大框架中进行审视。这段历史并非线性单一路径,而是交织着时代变革、社会动荡、民族救亡与新中国建设的多重叙事,是一个由多个关键历史节点与众多关键人物共同塑造的进程。


一、 溯源之光:上海光华大学的创立与奠基者群像(1925-1937)

西南财经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25年6月创建于上海的光华大学。
因此,探寻西南财大的“创始人”,必须从光华大学的创立者们开始。

光华大学的诞生本身即是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它的创立直接源于1925年的“五卅惨案”。当时,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华籍师生为抗议帝国主义暴行,声援同胞,降半旗志哀,却遭到校方(美籍负责人)的蛮横阻挠。广大爱国师生愤而离校,誓要自行创办一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各界贤达迅速响应,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建校力量。

若论光华大学最主要的创办者和奠基人,首推著名的教育家、财政学家张寿镛先生。他不仅是建校的核心发起人之一,更被公推为首任校长,倾注其后半生全部心血于光华的建设与发展。他筹资募款、延聘名师、规划学科,为光华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与物质基础,是光华大学当之无愧的“父亲”。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名字与光华大学的创立紧密相连:

  • 王省三先生,慷慨捐出上海大西路上近百亩地产作为校址,解决了建校最根本的土地问题,被誉为“捐产兴学”。
  • 著名学者朱经农胡适钱基博等,他们或参与筹备,或直接任教,为学校早期的学术声誉和教学水准提供了极大保障。
  • 政治法律界名流王宠惠吴稚晖等,也积极参与校董会工作,为学校争取社会支持。

由此可见,光华大学从诞生之初就不是某一个人的功绩,而是一个由爱国教育家、实业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组成的精英群体共同开创的事业。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核是“教育救国”、“复兴中华”。光华大学校名取“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寄托了创办者们对中华文明复兴与光大的深切期望。这一时期,学校设立了包括商科在内的多个学科,其中的经济学、商业管理等系科,成为了未来西南财经大学财经基因的最初源头。


二、 西迁之魂:抗战烽火中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38-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很快沦陷,光华大学校区也被日军占领。为存续中国教育的文脉,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内迁。1938年,光华大学在校长张寿镛的艰难决策和统筹下,于四川成都设立了“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这一决定,成为连接上海光华与未来西南财经大学最为关键的历史桥梁。

成都分部的建立,同样凝聚了众多人士的心血。张寿镛校长虽因故留守上海“孤岛”,但仍远程操持校务。而亲赴成都主持分部校务的谢霖教授,则是另一位关键人物。谢霖先生是中国会计界的泰斗,是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他临危受命,出任成都分部主任(后任校长)。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战时环境下,他多方奔走,筹措经费,租赁校舍(初设于王家坝,后迁至西郊草堂寺附近),聘请流亡至后方的知名教授,使成都分部得以在短时间内顺利开学并迅速发展。

抗战时期的成都分部,不仅延续了上海光华的办学传统,更因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财经、法政名师而声名鹊起,成为大后方著名的学术重镇。其商科、经济学科的实力尤为突出,为战时及战后的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经济管理人才。这段艰苦而辉煌的西迁办学史,深刻地将光华的命运与西南大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学校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没有抗战西迁,就没有后来扎根成都的四川财经学院。


三、 嬗变之基:成华大学与全国院系调整(1945-1953)

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准备复员回上海。历时八年在成都的办学,已使成都分部深深扎根于当地,拥有了独立的师资、校产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1946年,原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在接收并整合另一所本地高校“成华大学”的校产基础上,独立设置为私立“成华大学”。

“成华大学”这个名称,是西南财经大学直接前身的最重要名称。它继承了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全部师资、学生、校舍及教学设施,其财经、商科领域的优势得以完整保留并继续发展。此时的成华大学,可以视为光华大学在西南地区留下的“血脉”延续和新生的独立实体。

真正的决定性转变发生在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央政府借鉴苏联经验,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是一次重新规划和整合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战略性举措。

根据调整方案,1952年秋季开始,西南地区开始了以成华大学为主要基础的大规模财经系科合并工作。至1953年初,调整合并完成,全新的“四川财经学院”正式成立。这所新学院汇聚了西南地区十九所高等院校的财经系科,其中包括:

  • 成华大学(主要基础,贡献了校址、主体师资和管理框架)
  • 重庆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梅远谋等在此)
  • 华西大学经济系
  • 重庆大学法学院经济系
  • 川北大学企业管理系
  • 贵州大学经济学系
  • 西南财政学校等

这次调整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组与升华。它集中了当时中国西南地区最优秀的财经教育力量和资源,形成了一所实力雄厚、学科齐全的高等财经学府。首任院长由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彭迪先教授担任,刘诗白、王叔云、许廷星等一批知名学者汇聚于此,奠定了学校深厚的学术根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四、 发展之路:从四川财经学院到西南财经大学

自1953年建院后,四川财经学院便成为国家高等财经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虽在后续发展中经历了诸如“文革”时期的停办与曲折(1972年曾被撤销,1978年复校),但学校始终坚守财经教育的核心使命。

1979年,学校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进入了在金融领域重点发展的新时期,获得了“央行嫡系”的美誉,为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
随着学校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影响力的扩大,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财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这一改名不仅体现了学校地域影响力的扩大,更标志着其办学水平迈入了全国一流财经大学的行列。

此后,学校相继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应用经济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望这段跨越近百年的历程,西南财经大学的“创始人”绝非一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它始于张寿镛、朱经农、谢霖等先贤在上海和成都的筚路蓝缕,成于1952年院系调整中众多院校财经力量的伟大汇聚,兴于改革开放后一代代西财人的接续奋斗。它的“前身”,是一条清晰的源流:从1925年的上海光华大学,到1938年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到1946年的成华大学,最终在1952-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以成华大学为主要基础,融合西南财经教育精华,诞生了四川财经学院。这是一段承载着家国情怀、学术理想与时代使命的厚重历史,也是西南财经大学今日屹立于中国高等教育之林的底气与荣光所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85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47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