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闽江师专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养浩然气,广仁爱心”,是一句内涵深邃、源远流长的精神格言。它不仅是对学校百年师范教育传统的凝练与传承,更是对全体师生修身立业、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与崇高指引。这则校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又与近代中国“教育救国”的时代强音以及现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连,展现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鲜活的时代生命力。“浩然气”源自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强调个体通过内在的正义积累,培养出至大至刚、充塞天地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对师生人格独立、品格坚毅、勇于担当的期望;“仁爱心”则直接指向儒家核心的“仁者爱人”思想,要求师生心怀悲悯,推己及人,将无私的爱与关怀播撒于教育事业,尤其是面向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回溯学校自1903年建校以来的风雨历程,从福州乌石山师范学堂的初创,到抗战烽火中的辗转坚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蓬勃发展,直至今日转型为特色鲜明的高等专科学校,这则校训如同一条精神主线,贯穿始终,塑造了一代代闽师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群体形象,激励着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福建省,特别是福州市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默默耕耘,贡献智慧与力量。
因此,深入解读“养浩然气,广仁爱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在闽江师专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对校史的回望,更是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精神锚定。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深刻内涵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养浩然气,广仁爱心”,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辨与教育理念。它如同学校的灵魂灯塔,照亮着治学与育人的道路。要真正理解其精髓,必须对其两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养浩然气”:人格的砥柱与担当的基石

“浩然气”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对其门生公孙丑解释道:“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被问及何为“浩然之气”时,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这段论述揭示了“浩然之气”的几个核心特征:

  • 至大至刚:这是一种无比浩大、无比刚强的精神力量,它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气体,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勇气和心理状态,能够支撑个体面对一切艰难险阻而无所畏惧。
  • 配义与道:这种气的养成,必须与“义”(正义、道义)和“道”(真理、规律)相结合。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符合道义的言行基础之上。心中有正义,行事合正道,浩然之气才能油然而生。
  • 集义所生:浩然之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地积累正义的行为(“集义”)逐渐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懈的修养过程,而非偶然的正义举动所能获取。

将“养浩然气”作为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所师范院校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对未来教师人格修养的根本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人格魅力与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一个拥有“浩然之气”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正直、刚毅、有原则、有骨气的人。他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清正廉洁,能在面对不公时挺身而出,能在教育实践中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这种人格力量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教育。它体现了对师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呼唤。师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教育者自身必须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浩然气”正是这种担当精神的内在动力,激励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勇于承担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广仁爱心”:教育的温度与职业的初心

“仁爱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本质是“爱人”,即一种发自内心的、推己及人的关爱与同情。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孟子进一步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认为同情心是仁爱的起点。将“广仁爱心”置于校训之中,直接指向了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爱。

  • 爱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的爱是其职业情感的基石。这种爱不是简单的喜爱,而是一种博大的、无私的、建立在责任感之上的关爱。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耐心引导他们克服缺点,健康成长。
  • “广”字的深意:校训中使用“广”字,而非“有”或“怀”,凸显了行动的维度。“广”意味着推广、扩大、普及。它要求师生不能将爱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或小范围,而应主动地将仁爱之心播撒开来,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对于闽江师专这样一所以培养小学、幼儿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见长的学校而言,“广仁爱心”尤其意味着要将爱与专业知识结合,服务于基础教育一线,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特殊需要儿童等弱势群体,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关怀。
  • 仁爱与专业相结合:师范院校所倡导的“仁爱心”,并非空洞的情感表达,而是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紧密结合的。它要求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爱的能力,懂得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将爱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爱的教育化、专业化。

“养浩然气”与“广仁爱心”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与职业要求体系。“浩然气”是“仁爱心”的坚强保障,缺乏正义和骨气的爱可能是懦弱或盲目的;而“仁爱心”则是“浩然气”的价值归宿,至大至刚的精神力量最终要落实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中。它们共同铸就了闽师人所追求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想境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时代演进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背后是学校跨越三个世纪的悠久办学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校训的精神内核,早在学校前身创办之初便已萌芽,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近代肇始:救国图存中的师范启蒙(1903年-1949年)

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清代末年在福州乌石山创建的“福州乌石山师范学堂”。彼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深感“教育救国”之迫切。师范教育作为“群学之基”,被赋予了培养新式师资、开启民智、挽救国运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师范学堂,其精神气质天然地带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虽然当时可能没有形成如今天这般凝练的校训文字,但办学先贤们所倡导的“严毅忠勇”、“砥砺气节”等要求,与“养浩然气”的内涵高度契合。
于此同时呢,投身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极大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事业,尤其是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致力于基础教育普及,本身就是“仁爱心”的体现。抗战时期,学校师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甚至辗转迁移,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浩然之气”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彰显。
因此,校训的精神种子,早已深埋于学校初创的土壤之中。


二、薪火相传:新中国建设中的耕耘与坚守(1949年-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受到空前重视。学校历经多次调整与合并(如与福州师范学校等的整合),始终坚守师范教育阵地,为福建省,特别是福州市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师资。在这一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师生提出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要求。这实际上与“养浩然气,广仁爱心”的校训精神是相通的。“红”强调政治立场和思想品德,要求师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正气,这可视为“浩然气”在新时代的体现;“专”要求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而将专业知识用于培养下一代,正需要深厚的“仁爱心”作为动力。广大教师响应号召,奔赴城乡各地,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广仁爱心”的真谛。这一时期,学校虽未必有明确的文字校训,但其办学实践和师生风貌,已然在传承和践行着这一核心精神。


三、凝练定型:改革开放与新世纪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春天。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内涵建设的需要,明确一个能够凝聚人心、彰显特色、指引方向的校训变得尤为重要。在总结百余年办学经验、挖掘历史文化传统、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养浩然气,广仁爱心”这则校训被正式确立下来。这一凝练过程,是对学校历史精神的一次系统梳理和升华。

  • 回归文化本源:校训直接采用古典语汇,彰显了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自觉传承,体现了文化自信。
  • 契合时代要求: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强调“浩然气”有助于抵御功利主义侵蚀,坚守教育者的气节与风骨;强调“广仁爱心”则是对当下社会呼唤教育公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有力回应。
  • 突出师范特色:校训的每一个字都紧扣教师职业的特质,无论是人格修养还是情感要求,都直指“师范”二字的根本,具有鲜明的标识性。

进入21世纪,随着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办学领域拓宽至高职教育,但师范教育仍是其核心和特色。校训的精神也自然地延伸到高职教育领域,要求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浩然气)和人文关怀(仁爱心)。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养浩然气,广仁爱心”的精神融入办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生动体现在教育教学、师资建设、学生活动和社会服务之中。


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课程思政:学校将校训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人文素养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浩然气”与“仁爱心”的内涵,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未来的职业行为。
  • 实践教学:通过教育见习、实习、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早早接触基础教育一线,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培养和践行“仁爱心”,在解决实际困难中磨练意志,涵养“浩然气”。学校可能组织的赴偏远地区支教、关爱特殊儿童等活动,正是“广仁爱心”的直接体现。
  • 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文化讲座、榜样评选、校史教育等活动,营造崇尚气节、充满关爱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训精神的熏陶。


二、塑造师资队伍精神风貌

学校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同样以校训为准则。鼓励教师不仅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 师德师风建设:将“浩然气”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涵,要求教师廉洁从教、学术端正、为人师表。将“仁爱心”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关注教师是否关爱学生、耐心负责。
  • 专业发展引领:支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鼓励他们将教育热情(仁爱心)与扎实学识结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勇于承担重任(浩然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三、引领社会服务与文化交流

作为地方高校,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
例如,依托师范专业资源,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社区教育辅导、家庭教育咨询等,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广范围,践行“广仁爱心”。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开展国内外教育交流时,学校师生所展现出的良好素养和精神面貌,也是校训精神的外在表现。

纵观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百年发展史,“养浩然气,广仁爱心”这则校训如同一颗生生不息的种子,从历史的深处萌芽,历经风雨洗礼,最终枝繁叶茂,深深植根于学校的肌体之中。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统摄着理念与实践,既是学校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也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则古老的格言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位闽师人,以浩然之正气立身,以仁爱之丹心育人,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82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7.0414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