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云南师范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云南师大建校时间背景)

关于云南师范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云南师范大学的建校时间,通常指向1938年。这一年,一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抗战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高等学府——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正式成立。深入探究其历史背景会发现,这一时间点的确立,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深深植根于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深重危机与不屈抗争的宏大叙事之中。其诞生的直接背景是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平津沦陷,为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文脉不至中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先于长沙组建临时大学,继而西迁昆明,合组为名垂青史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了科学救国、教育兴邦的信念,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而云南师范大学的源头,正是西南联大根据战时及战后中国对师资力量的迫切需求,于1938年将其原有的师范学院扩充并独立设置而来。
因此,1938年作为建校元年,不仅标志着一所师范院校的创立,更承载了在国家危亡之际,知识精英保存文化火种、培育建国人才的崇高使命与精神传统。这段与西南联大一脉相承的历史,构成了云南师范大学最深厚、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色,为其日后发展成为云南省教师教育的龙头和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烽火硝烟中的教育长征:西南联大与云南师范大学的起源

要准确理解云南师范大学的建校背景,必须将视野扩展到20世纪30年代那段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壮色彩的历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战火迅速蔓延至华北平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中国当时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校舍被占,师生流离,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为保存中国教育的精华,使其不致湮灭于战火,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三校南迁。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大迁徙,史称“长征”。三校师生首先辗转至湖南长沙,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战局持续恶化,长沙亦非久留之地。1938年初,临时大学师生决定再次西迁,目的地选在远离前线、相对安全的西南边陲重镇——昆明。师生们分三路入滇,其中最艰苦的一路是由近300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他们徒步穿越湘西、贵州的崇山峻岭,历时68天,步行1600余公里,最终抵达昆明。这次迁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远征,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淬炼,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的坚韧不拔与崇高气节。

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全体师生抵达昆明后,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汇集了三校的精英师资和优秀学生,在物资极度匮乏、空袭频繁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坚持教学与科研,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成为战时中国的“民主堡垒”和“学术重镇”。

应运而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建立(1938年)

西南联大在昆明复课之初,其建制沿袭了三校的传统,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等。战时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军事和工业,更深层次的是国民素质与教育普及的问题。西南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成为支撑长期抗战、进行战后重建的迫切需求。基于此,西南联大常委会深刻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1938年8月,西南联大根据教育部指令,并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原有教育学系的基础上,增设师范学院。这一决策具有战略意义:

  • 满足战时师资需求: 为云南乃至整个大后方快速培养中学师资,缓解教育人才短缺的困境。
  • 服务战后国家重建: 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储备教育骨干力量,着眼于长远发展。
  •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联大文、理各系的雄厚师资和学术资源,打造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体系。

同年12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正式成立。这被视为云南师范大学建校的起点。师范学院初设公民训育、国文、英语、数学、史地、理化、教育等七个学系,并开办一年制的师范专修科,以满足急迫的师资需求。著名教育家黄钰生先生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师范学院的教学工作得到了联大各院系的大力支持,许多知名教授如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吴晗等都在师范学院兼课,确保了极高的办学起点和教育质量。

薪火相传: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与其他学院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办学。师生们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铁皮顶、土坯墙的“陋室”),躲避着日机的轰炸(“跑警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却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辉煌。师范学院为云南及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像种子一样播撒在祖国各地,为抗战教育文化和后来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次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准备北返平津复校。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年,已与这片土地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其留下的教育遗产亟待继承。为答谢云南各界八年来对联大的支持,并应云南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强烈要求,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决定将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整体留昆独立设置,建立一所永久性的高等师范学府。

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三校北返后,留在昆明的师范学院于同年8月1日正式独立,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当时,联大将部分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留给了这所新生的学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西南联大师范教育传统在云南的正式扎根与延续。它继承了联大的校址(今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大街校区)、部分师资、校风以及“刚毅坚卓”的精神,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师范学院之一。

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后的演进与云南师范大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也随之迎来了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1950年,随着新中国对旧有教育体系的接管与改造,“国立”二字被取消,学校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在此后的院系调整中,学院虽然有一些系科被调整到其他院校,但其作为云南省高等师范教育核心基地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学院积极学习苏联经验,改革教学计划与内容,为新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师资和建设人才。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昆明师范学院虽历经政治运动的波折,但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拓展学科领域,提升办学水平。改革开放春风,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迅速恢复和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学校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学科特色以及在云南省教师教育体系中承担的核心使命,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这次更名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以省命名、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新发展阶段。

精神传承与时代新篇

自1938年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创立至今,云南师范大学已走过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其校史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西南联大时期所铸就的“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以及教师在艰苦条件下潜心育人、学子在烽火硝烟中奋发向学的感人事迹,已成为云南师范大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拥有多个校区,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它不仅继续担当着云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工作母机”重任,而且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西南边疆民族教育、高原山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东南亚国际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回顾历史,云南师范大学的根脉深植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沃土之中。1938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校年份,它象征着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知识分子教育救国、文化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不朽功勋。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再到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名称几经变更,校址有所扩展,但其传承自西南联大的精神血脉始终未变,为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的初心使命始终未改。这段独特而光荣的历史,是激励一代代云师大人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强大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11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9555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