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延安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延安大学建校背景)

延安大学校史的综合评述延安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诞生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它的建立,绝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托。当时,全面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的最艰苦岁月,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同时,为了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并建设一个新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亟需大批政治、经济、文教、科技方面的革命干部与专业人才。原有的各类学校虽培养了众多骨干,但存在规模分散、学科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规模化和系统化培养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整合教育资源,创建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门类更齐全的高等学府,便成为中共中央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延安大学应运而生,它是对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一批著名干部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升华,标志着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进入了正规化、综合化的新阶段。从其诞生之日起,延安大学就鲜明地确立了“为抗战救国服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骨干力量,铸就了光辉的办学历史与独特的红色基因,被誉为“革命英才的摇篮”和“现代大学的瑰宝”,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延安大学的创建背景与历史必然性延安大学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国家建设人才需求的远见卓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背景错综复杂,交织着民族存亡的危机、革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

民族危机与抗战需求来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中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抗战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随着战争深入,尤其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加强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国民党顽固派也加剧摩擦,边区面临极其严峻的军事和经济困难。与此同时,抗战各条战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都对高素质的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提出了空前巨大且急迫的需求。原有的各类干部学校,如陕北公学、安吴堡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虽各自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但资源相对分散,难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效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力量,集中办学,成为应对时艰、支撑长期抗战的必然选择。

革命建设与未来展望层面分析,中国共产党不仅着眼于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更放眼于战后新中国的建设。毛泽东等领导人深知,建设一个新社会、新国家,需要大批懂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知识的建设者。
因此,培养具有坚定革命信念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任务。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正是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教育整合与模式创新的角度看,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原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不集中的问题。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有必要对这些教育机构进行整合。延安大学的成立,正是对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院校教育资源的成功重组与升级,它探索了一种在战时艰苦环境下,如何办好高等教育的崭新模式,即坚持党的领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的先河。

延安大学的成立与初步发展

1941年7月13日、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边区教育工作,决定成立延安大学。同年9月22日,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告成立。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被任命为校长。学校的成立,是延安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初建的延安大学由三所声誉卓著的学校合并而成:

  • 陕北公学:成立于1937年,以培养抗战干部著称,以其“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闻名,为抗战输送了大批政治、民运干部。
  • 中国女子大学:成立于1939年,是中国共产党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为妇女解放运动和革命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力量。
  •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成立于1940年,主要培养青年运动工作者,强调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这一合并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使得新成立的延安大学兼具了政治培训、妇女干部培养和青年干部教育的深厚基础与丰富经验,起点高,特色鲜明。

建校之初,学校设立了三个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另设俄文系、体育系两个专修科以及一个附中部。这种院系设置体现了其综合性大学的定位,既注重社会科学和政治理论等“软”学科,也关注教育、法律等当时革命实践急需的“硬”专业。学校的教育方针明确为:“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这一方针紧密结合了战时和边区的实际,凸显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早期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师生们住在窑洞里,缺少教材、教具和实验设备。但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克服了物质上的重重困难。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学员不仅学习理论,还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社会调查和基层工作,真正践行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这一时期,学校虽然规模还不算很大,但为党的各项事业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抗战胜利前后的调整与壮大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前景日益明朗,延安大学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新的任务要求。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以及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等并入延安大学。这是延安大学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扩充,使其真正成为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这次合并意义重大:

  • 鲁迅艺术学院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教学与创作力量,延续了其革命文艺的传统。
  • 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并入,使延安大学拥有了理工科教育板块,为边区经济建设和新中国的工业发展预备了科技人才,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科技教育的开端。
  • 民族学院的融入,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
  • 行政学院的合并,强化了学校为边区政权建设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职能。

此次合并后,延安大学下设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鲁迅文艺学院医学院(1945年增设)等,其综合性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学校规模扩大,学员人数增至千余人。

在这一时期,整风运动对延安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整风学习,师生们进一步清算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更加牢固地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学校的教学改革也随之深入,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中国革命实际、与边区建设需求的结合。
例如,自然科学院师生直接参与边区的工业建设和资源勘察;鲁迅文艺学院的师生深入部队、农村,创作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行政学院的学员则结合边区政府的实际政策进行学习和研究。

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延安大学要为抗战和解放事业培养干部,要为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准备人才”,并再次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的重要性。这次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延安大学在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办学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

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剧变。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同时也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内战,中共中央调整战略部署。1945年底至1946年,延安大学的一部分师生和工作人员根据组织安排,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等新解放区开展工作,或参与组建新的学校,成为播种机,将延安的革命教育精神和火种播撒到全国各地。留在延安的师生,则在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背景下,开始了艰苦的转战行军,在战争环境中坚持办学。

转战陕北与新的使命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延安大学师生也开始了历时一年多的艰苦行军和战时办学历程。

在校长李敷仁(接替吴玉章)等人的带领下,师生们组成行军队伍,背上背包和书籍,一边行军转移,一边坚持教学和学习。他们利用行军间隙、宿营时间,在田野、山坡、窑洞里上课、讨论、开生活会。这种“马背上的大学”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观,充分体现了延安大学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转战期间,师生们还积极参与支前工作、群众宣传和土地改革运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1948年,随着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延安大学逐步稳定下来,先后在陕西省宜川县和洛川县恢复相对正常的教学秩序。
随着解放区不断扩大,学校的任务也从主要为陕甘宁边区服务,转向为整个西北解放区乃至未来的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学校增设了新的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吸收了来自新解放区的大批青年学生。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6月25日,延安大学奉命迁入西安。7月,延安大学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其主要任务转变为大量吸收和培训新解放区的青年知识分子及留用人员,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为西北地区的政权建设、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工作培养急需的干部。这一转变标志着延安大学圆满完成了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使命,并将其光荣传统和办学精神注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高等教育事业中。

此后,在原延安大学部分院系的基础上,相继衍生或参与组建了众多西北地区的高等院校。
例如,医学院后来发展成为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自然科学院的发展脉络汇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鲁迅文艺学院的部分力量参与了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的筹建;教育、政法、经济等系科则为西北地区相关高校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延续“延安大学”名称的学校,则在革命圣地延安恢复重建,继续传承着红色基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延安大学的历史贡献与精神遗产

延安大学虽然存续时间不长(1941-1949),但其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

它是革命干部的摇篮。在八年办学期间(含前身院校),延安大学及其前身共培养了超过十万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艺术、民族等各方面的优秀干部。这些毕业生像革命的种子,撒向全国各根据地和解放区,许多人后来成为党政军各级领导骨干以及各条战线的专家能手,为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高等教育的基础。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办的第一所学科设置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大学。它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教育理念、方针、原则和方法,如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理论与实践高度统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放包容吸收知识分子等。这些经验不仅成功指导了当时的办学实践,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直接模型,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

再次,它孕育了伟大的精神财富。延安大学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办学,其师生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崇高理想、艰苦奋斗、爱国为民、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至今仍在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它塑造了独特的红色基因与办学特色。“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以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等办学特色,都深深植根于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这份独特的红色基因,成为其后继院校办学治校的鲜明底色和精神动力。

回顾延安大学的校史,就是回顾一段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培养革命与建设人才的辉煌历程。它诞生于民族危亡和革命发展的关键时刻,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在艰苦中创建,在调整中壮大,在战火中坚持,在胜利后转型,其历史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它所创造的业绩、积累的经验和铸就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血脉之中,并将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66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5.3755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