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厦大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厦门大学,依山傍海、风光旖旎,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这所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高等学府,自诞生之日起便深深烙下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印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嘉庚精神”。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厦门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爱国办学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厦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师资力量、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视野,屹立于中国东南沿海,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孕育创新成果、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其校史,既是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心系桑梓、报效祖国的奉献史,更是一部追求真理、止于至善的探索史。
一、 创办背景与早期发展(1921-1937)

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怀抱“教育救国”宏愿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深感祖国富强亟需人才支撑,毅然决定倾资兴学。他以其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选择在故乡福建厦门、风景秀丽的鹭岛之滨创办大学。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校式,宣告正式成立,陈嘉庚先生亲自出任校长。创校之初,学校便设立了师范部和商学部,后逐步扩充为文、理、法、商、教育等五个学院,规模初具。

陈嘉庚先生为厦大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绝大部分财产。他不仅承担了学校的全部创办费用和早期运营经费,更亲自参与校园规划与建设。由他主导建设的群贤、映雪、囊萤、同安、集美等楼群,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嘉庚风格”建筑,至今仍是厦大校园的文化地标和宝贵遗产。在办学思想上,陈嘉庚先生强调要办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假的、实的非虚的”大学,注重学科实用性与学生全面发展,反对空谈,讲求实干。他广纳贤才,延聘了林语堂、鲁迅、顾颉刚、萨本栋等一大批学术精英来校任教,迅速提升了厦大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这一时期,厦门大学虽处草创阶段,但已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更以其开放的胸襟和严谨的学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学校初步建立了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嘉庚先生所倡导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务实精神,也在此过程中凝练成为厦门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嘉庚精神,并代代相传。


二、 抗战烽火中的艰难办学(1937-1945)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东南沿海局势危急。为保存教育火种,厦门大学被迫内迁至闽西山城长汀。在萨本栋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流亡办学岁月。长汀时期,条件极其简陋,校舍分散在祠堂、庙宇和简易搭建的平房中,物资匮乏,生活清苦。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厦大人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昂扬的斗志。

萨本栋校长事必躬亲,呕心沥血,与师生同甘共苦。他一方面竭力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坚持学术标准,注重教学质量,甚至亲自讲授多门基础课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厦大在长汀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得到了发展壮大。院系规模有所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学术研究在艰难条件下仍坚持开展。学校以其严格的管理、优良的学风和卓越的成就,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与内迁至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并称为当时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

长汀办学是厦门大学校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它锤炼了师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深化了爱国主义情怀,也使“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厦大的精神内涵,成为激励后人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三、 建国初期的调整与发展(1949-196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的部分院系被调出,并入其他高校或独立建校。
例如,工学院、海洋系等被调整出去,有力地支持了国内一批新兴院校的建设。
于此同时呢,厦大也并入了一些兄弟院校的系科,被明确为国家直属的综合性大学,重点发展文、理学科。

院系调整后,厦门大学的学科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以文、理为主的办学格局。学校积极适应国家建设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在王亚南校长等著名学者的领导下,经济学、化学、海洋学、生物学、历史学等优势学科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厦大虽然地处海防前线,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依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在厦门原校址进行了恢复性建设和扩建,逐步恢复了因战争而受损的校园风貌,并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设施,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 改革开放与新的腾飞(1978-2012)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为厦门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抓住时机,锐意改革,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科建设方面,在巩固原有文理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恢复和拓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逐步形成了综合性大学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科学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化学、海洋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优势,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特别是在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台湾研究东南亚研究等特色研究方向享誉学界。

凭借卓越的办学实力和突出的社会贡献,厦门大学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跻身中国高水平大学行列。这为学校争取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整体实力的提升。校园建设也日新月异,除了思明校区的保护性扩建和更新,还兴建了规模宏大的翔安校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这一时期,厦门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也更加鲜明。依托侨乡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境外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五、 “双一流”建设与内涵式发展(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2017年,厦门大学成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等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标志着学校的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当前,厦门大学正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化改革,追求卓越。

  • 学科建设: 坚持“优化布局、强化特色、促进交叉”的原则,着力打造高峰学科,带动整体学科水平提升。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学等得到重点扶持。
  • 人才培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 师资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显著增强。
  • 科学研究: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 国际合作: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办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马来西亚分校的建立与成功运作,是中国大学走出去办学的里程碑事件。
  • 文化建设: 深入挖掘和弘扬以嘉庚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人文熏陶,营造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宁静致远的育人氛围。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厦门大学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正朝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


六、 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

历经百年积淀,厦门大学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办学风格与文化气质。

其一,深厚的爱国传统与“嘉庚精神”。 这是厦大的立校之基、精神之源。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壮举,以及厦大在抗战烽火中内迁长汀坚持办学的历史,共同铸就了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嘉庚精神。这种精神已融入每一位厦大人的血脉,成为激励师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二,“南方之强”的学术底蕴。 学校素以学风严谨、基础扎实著称。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长汀时期艰苦环境下坚持高质量办学,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这种对学术卓越的追求代代相传,使得厦大在多个学科领域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并形成了注重基础、强调融合的学术传统。

其三,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自然环境。 坐拥“中国最美大学”校园之一的赞誉,背靠巍巍五老峰,面朝浩瀚东海,毗邻闽南古刹南普陀寺。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科研条件,也陶冶了情操,孕育了浪漫、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地处经济特区、毗邻台湾、面向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也为学校发展对台研究、东南亚研究以及国际化办学提供了天然优势。

其四,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作为华侨创办的大学,厦大自始就具有开放的基因。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吸纳多元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学生构成的国际化以及学术视野的全球化上。

厦门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中文有戏”演出季、“芙蓉湖畔”诗歌节等高雅艺术活动,也有各类学术讲座、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社团活跃,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厦大一条街”(现已改造)、芙蓉隧道涂鸦等,则成为承载几代厦大人共同记忆的文化符号。

回望百年,厦门大学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奋斗之路。从创校的艰辛到抗战的坚守,从建国初的调整到改革开放的腾飞,再到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一代代厦大人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展望未来,厦门大学将继续弘扬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厦大智慧和厦大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07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623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