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安师大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安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植根于皖江文脉、拥有近百年辉煌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大学,其校训“厚德、重教、博学、笃行”不仅是镌刻于校园醒目之处的八个大字,更是这所高等学府精神传统、价值追求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与生动写照。这八字校训,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彼此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大学教育使命的完美融合,精准概括了安师大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兼具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学识、卓越教育能力与坚定实践精神的优秀人才。追溯其历史渊源,校训的正式确立与安徽师范大学的办学渊源、学科特色以及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它既是对学校前身——1928年创建的省立安徽大学在动荡岁月中坚守“启教惠民、为国育才”初心的传承,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师范教育领域深耕不辍、形成独特办学特色的彰显,更是面向新世纪,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精神风貌提出的时代要求。
因此,深入解读“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深刻内涵,梳理其形成与演进的历史脉络,对于理解安徽师范大学的办学灵魂、感受其独特文化气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探析


一、 校训文本的逐字精解与整体意蕴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重教、博学、笃行”,言简意赅,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明确的价值导向。

厚德:此词位居校训之首,凸显了道德修养在人才培养中的根本性地位。“厚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因其宽广厚实,故能承载万物。引申至人格修养,即要求君子应效法大地,积累和培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襟包容一切。对于一所师范大学而言,“厚德”具有双重指向。其一,是对所有学生的普遍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育人先育德,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是对未来教师群体的特别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德行操守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所在。
因此,“厚德”为安师大学子立下了做人的基石,强调了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的优先性。

重教:此词鲜明地体现了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核心特色与历史使命。“重教”,即尊崇教育、重视教化。这既是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直接继承,也是学校自身办学定位的集中表达。安徽师范大学自其前身创立之初,便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变迁,但其师范教育的底色从未改变,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质师资。“重教”意味着学校将发展教育科学、培养优秀教师视为自己的立校之本和神圣职责。它要求师生:

  • 深刻认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础性作用;
  • 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投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追求教育艺术。
因此,“重教”是安师大区别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身份标识,是其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

博学:此词指明了成才之路的必经阶梯,强调了学识的广博与精深。“博学”语出《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提倡的为学层次中的首要环节。在大学语境下,“博学”具有多层含义:其一,要求师生拥有广阔的知识视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理渗透、中外贯通;其二,鼓励在广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领域的深入钻研,达到“渊”与“博”的统一;其三,倡导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对于师范生而言,“博学”尤为重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乃至长流水。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此,“博学”为安师大学子奠定了学问的根基。

笃行:此词是校训的落脚点,强调了知行合
一、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笃行”同样源于《中庸》,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它体现了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改造世界。大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和理论探讨层面,必须将所学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笃行”对于师范大学的师生而言,意义尤为具体:

  • 对于教师教育,它强调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课堂实际紧密结合;
  • 对于科学研究,它倡导关注现实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对于个人修养,它要求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笃行”是连接“厚德”、“重教”、“博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检验学习成效和道德修为的最终标准。

这八个字构成的校训,是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体系。“厚德”是根本,确立了价值方向;“重教”是特色,明确了使命担当;“博学”是基础,提供了能力支撑;“笃行”是途径,实现了价值转化。四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安徽师范大学所期望培养的理想人才画像:一个道德高尚、尊崇教育、学识渊博、勇于实践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建设者。


二、 校训的历史脉络与演进过程

安徽师范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逐步凝练、最终确立的,其背后是数代安师大人的精神传承与时代共鸣。

(一) 源流追溯:省立安徽大学时期的精神底蕴(1928-1949)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在安庆创建的省立安徽大学。尽管在当时可能并未有如今日这般系统、正式的校训表述,但初创时期的省立安大,其办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已然孕育了后来校训的精神内核。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教育救国思潮盛行。省立安徽大学的创立者们,怀揣着启迪民智、振兴民族的理想。在办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强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体现了对“厚德”的重视。
于此同时呢,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下设的文、法、理、农等学院,本身就蕴含着对“博学”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办学,许多师生投身于爱国运动和知识普及,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实践精神,与“笃行”的要求不谋而合。虽然“重教”作为凸显师范特色的词汇在当时可能不占主导,但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职能本身即是“教”的体现。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学风,为后世校训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二) 定位明晰:师范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与精神凝练(1949-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72年,安徽师范大学迁至芜湖市。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师范教育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成为安徽省师范教育的龙头和核心基地。这一根本性的定位转变,直接催生了校训中“重教”元素的凸显。

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学校深刻认识到,培养一名优秀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涵养其师德(厚德),拓展其学识(博学),并锻炼其教学实践能力(笃行)。
因此,将“重教”与其它几个维度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尽管在改革开放前,校训可能以一些更富时代特色的口号或方针形式存在,但服务于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核心使命,使得“重视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融入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校训核心要素在实践层面上的充分酝酿与融合时期。

(三) 正式确立:改革开放与新世纪的整合与颁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和精神传统的总结提炼,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载体,其制定和规范工作被提上日程。安徽师范大学在总结近百年办学经验、继承历代学人精神传统、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讨论和严谨的论证,最终将“厚德、重教、博学、笃行”这八个字正式确立为校训。

这一正式确立过程, likely发生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是中国高校文化建设高潮期的产物。它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统一:

  • 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既传承了老安大的人文精神,又契合了新时期对高素质教师和人才的要求。
  •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厚德”、“博学”、“笃行”是许多高校校训的共同元素,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而“重教”一词则精准地体现了安徽师范大学的师范属性和办学特色,使其在校训群中具有高度的辨识度。
  • 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校训完整涵盖了价值目标(厚德)、专业使命(重教)、能力要求(博学)和行为准则(笃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闭环。
校训的正式颁布,使得安徽师范大学的精神有了一个权威、简洁、深刻的表达形式,成为凝聚师生校友、引领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 校训在当代的践行与影响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践行。今日的安徽师范大学,已将“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全方位地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认同的核心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人才培养方面,校训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灵魂。学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师德师风教育等,强化“厚德”根基;通过强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实习基地、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突出“重教”特色;通过通识教育课程、鼓励跨学科选修、加强科研训练等,营造“博学”氛围;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搭建“笃行”平台。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朴实、能力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尤其是在安徽省基础教育界,安师大校友构成了中坚力量,这正是校训精神结出的硕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各类活动的主题。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上,校训是必讲内容;校园景观设计中,校训石刻、碑文成为标志性人文景点;校史馆中,校训的解读是重要展陈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化节等,也常常围绕校训的内涵展开。这使得校训从冰冷的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文化体验,内化于每一位师生心中。

在社会服务与形象塑造方面,校训是安徽师范大学对外展示的名片。学校积极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贡献力量,体现了“重教”的担当;科研工作者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将论文成果应用于实践,体现了“笃行”的精神。在社会公众和校友心目中,“厚德、重教、博学、笃行”已成为安徽师范大学品牌形象的代表,增强了学校的软实力和社会声誉。

安徽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重教、博学、笃行”,是其近百年办学历史的智慧结晶,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标识。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八个字,不仅规约着在校师生的言行,凝聚着广大校友的情感,更引领着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不断迈进,继续为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独特的“安师大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57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93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