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济宁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济宁学院思政教育如何)

济宁学院作为一所扎根孔孟之乡、秉承深厚文化底蕴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而言,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其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传统优势与创新探索相促进。学校积极利用地处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独特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仁爱诚信”的道德规范,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形成了具有一定辨识度的“文化育人”模式。
于此同时呢,学校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并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业和生活指导,筑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当然,在面向新时代、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学校的思政工作也必然存在持续深化和提升的空间,但其整体方向明确、框架稳固、特色初显,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价值引领。

济宁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概述

济宁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一体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融入学校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呈现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鲜明特点。

学校党委切实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研究部署,确保了思政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持续动力。在顶层设计上,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该体系的核心支柱包括:

  • 主渠道建设: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
  •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党团组织、班级、宿舍、学生社团等载体,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 文化育人实践:深入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实践育人体系: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锻炼能力。
  • “课程思政”协同:推动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这些支柱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与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济宁学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全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并保障了充足的学时和学分。

为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学校持续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 教学内容优化: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和校情,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社会热点事件等融入教学,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 教学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和推广研讨式、案例式、专题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努力扭转“单向灌输”的局面。
  • 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 考核方式改革:改变单一期末试卷定成绩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堂参与、实践报告、调研成果、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考核范围,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地域文化特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济宁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等先贤的故乡,儒家文化渊源流长。济宁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深度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种融合:

  • 开设特色课程与讲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儒家经典导读》、《论语智慧与现代生活》等通识教育选修课或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儒学专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君子人格和家国情怀。
  •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前往“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孟庙、孟府等文化圣地开展现场教学、研学旅行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 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景观、楼宇命名、文化标识等方面融入儒家文化元素,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国学文化节”、“经典诵读大赛”、“礼仪风采展示”等活动,使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的生机。
  • 学术研究支撑:依托本校的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相关机构,鼓励教师围绕儒家思想与当代价值观培育、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等主题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提升思政教育的文化厚度和学术深度。

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度开展

课堂之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和延伸主渠道效果的重要阵地。济宁学院构建了以学生工作队伍为骨干,以党团组织和班级为基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日常思政工作网络。

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按照要求配齐配强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通过专业化培训和职业能力大赛等方式,提升其理论水平、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进行常态化谈心谈话,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困难和心理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党团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通过主题团日、青年大学习、团校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建设运营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学工系统网站以及各院系、班级的网络社群。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先进典型,围绕热点话题进行正面引导,创作传播贴近学生生活的网络文化产品,净化网络空间,唱响网上主旋律。

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提供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开展诚信考试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优秀学生事迹宣传等活动,营造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习氛围。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与指导,激发学习动力。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成效

济宁学院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将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志愿服务常态化:鼓励和引导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围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扶贫助困等领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济宁本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文化传承保护等活动中,在奉献社会中提升境界、锻炼能力。

社会实践项目化: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团队,奔赴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关爱、社会调查等。学生通过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专业实习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实习实训环节。
例如,师范类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不仅要锻炼教学技能,更要思考“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涵养师德师风;理工科学生则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情怀。

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

济宁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孤岛效应”,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示范课程建设等活动,提升广大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

例如,文史哲类专业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工匠精神,以及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树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理念;艺术体育类专业课程注重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活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学校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推广优秀经验和做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效应,构建了全员育人的大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如盐在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切实增强了育人的整体效果。

济宁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它既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路径。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地域文化融合为特色,以日常教育管理为基础,以实践育人为延伸,以“课程思政”为协同,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和立体的工作体系。这一体系致力于培养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更拥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或许会面临如何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以吸引当代青年、如何更精准地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等挑战,但其扎实的基础、清晰的思路和持续的改进,确保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91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0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