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关于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的综合评述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扎根齐鲁大地、致力于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更是引领师生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的灵魂所在。经过对学校官方文化表述、历史沿革及公开办学实践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确认该校的校训为“追求卓越,服务社会”。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与时代担当。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立的几所商业、饮食服务类学校,在数十年的办学积淀中,学校始终秉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宗旨,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特别是在整合升级为职业学院后,逐步将这种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务实、求精、奉献的精神内核,正式提炼并确立为“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校训。这一校训不仅承载了学校从行业办学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奋斗历史,也反映了其对教育质量永无止境的提升追求和对社会责任坚定不移的担当承诺。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锤炼精湛技能,涵养职业精神,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大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标识,是其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的结晶。对于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而言,“追求卓越,服务社会”这八个字的校训,如同灯塔,指引着学院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师生的共同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往办学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深入探究其内涵与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所职业院校的独特气质与使命担当。


一、校训文本的深刻内涵解析

“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看似平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核心短语及其相互关系中加以解读。


1.“追求卓越”:对教育质量与个体成长的最高要求

“追求卓越”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永不懈怠、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卓越”绝非空中楼阁,它具体体现在:

  • 技能精湛的极致化: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能培养。“追求卓越”要求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条件等方面紧跟行业前沿,甚至引领技术发展。它激励教师成为“双师型”典范,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指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达到甚至超越行业标准。对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不满足于“会操作”,而要向着“技艺超群”、“能创新”的境界努力,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深植于心。
  • 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卓越的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卓越的综合素养。校训中的“卓越”也涵盖了对学生职业道德、人文情怀、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院致力于培养的不是简单的“工具人”,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 办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追求”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表明学院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着自我革新、持续改进的动力。无论是在教学管理、师资建设还是校园文化营造上,都力求做到更好,这体现了学院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主动适应。


2.“服务社会”: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与价值归宿

“服务社会”明确了学院存在的根本价值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学院历史传承的必然选择。

  • 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性职业院校,服务山东、特别是胶东半岛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天然使命。校训要求学院的专业布局、科研方向、社会培训等紧密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地方输送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
  • 彰显教育的公益属性: “服务社会”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质。学院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服务、技术推广等活动,直接回馈社会,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事业观,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 传承奉献精神: 这一理念也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奉献”高度契合,旨在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二者的辩证统一:内在驱动与外在导向的完美结合

“追求卓越”与“服务社会”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追求卓越”是“服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没有师生卓越的素质和能力,“服务社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有热情而缺乏实效。反过来,“服务社会”为“追求卓越”提供了目标和方向。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所有的技能提升,最终都要落实到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福祉贡献力量上来,这避免了“卓越”陷入技术至上或孤芳自赏的误区。这种统一关系,完美诠释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既注重技术技能的“高精尖”,又牢牢扎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


二、校训形成与演进的历史脉络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孕育、萌芽、提炼和确立的过程,与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同频共振,深深烙印着时代变迁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印记。


1.历史渊源与早期积淀(建校初期至20世纪末)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根脉,系由原山东省商业集团下属的多所历史悠久的中等专业学校整合而成,其中主要包括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1965年成立的山东省烹饪学校)等。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学校主要服务于商业、饮食服务、旅游等行业,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一线技术人才。那个时期的办学虽然尚未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校训,但“服务”的基因早已深深植入办学实践。
例如,烹饪学校强调“厨德”和“为人民服务”,商业学校注重“诚信经营”和“顾客至上”。这种强烈的行业属性和服务导向,为日后校训中“服务社会”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于此同时呢,在技能传授上,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技艺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也初步蕴含了“追求卓越”的朴素思想。


2.整合升级与理念明晰(21世纪初至学院正式成立)

进入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层次和规模效应,在山东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几所原有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200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正式成立,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征程。升格为高职院校,意味着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相对单一的中等技能培养转向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一转变迫切需要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彰显特色、凝聚人心的精神纲领。在总结数十年办学传统,特别是吸收原有各校优良精神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定位要求,学院经过广泛研讨和深思熟虑,最终将“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确立为官方校训。这一过程,是对学院历史文化的提炼升华,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锚定。


3.深化实践与时代发展(校训确立至今)

校训确立后,并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度融入学院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将校训精神渗透到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技能大赛、表彰先进典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追求卓越”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服务社会”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 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 学院紧密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文旅、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专业群,这正是“服务社会”宗旨的具体体现。
    于此同时呢,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践行“追求卓越”的承诺。
  • 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训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学院通过校史馆、宣传栏、官方网站、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广泛传播校训精神,使其深入人心。它营造了一种崇尚技能、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空前,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新要求。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校训“追求卓越,服务社会”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崇高的使命——不仅要服务地方经济,更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不仅要追求技术技能的卓越,更要追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卓越。学院在乡村振兴、技能扶贫、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积极作为,都是校训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和拓展。


三、校训的现实影响力与未来展望

“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校训,已经并将持续对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立校之本。校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院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赢得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它是激励师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教师而言,校训是鞭策,促使他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潜心教书育人。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座右铭,指引他们规划职业生涯,刻苦学习技能,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无数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就,正是校训精神开花结果的最好证明。

展望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必将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旗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努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校训的精神光芒,将继续照亮这所学院前行的道路,使其在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校训的历史,也将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奋斗中不断续写,历久弥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15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06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