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青岛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青岛工学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青岛工学院的校训“胸怀天下,造福人类”,是一句立意高远、内涵深刻、极具时代感和使命感的箴言。它不仅是学校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精神追求的凝练表达,更是其办学理念、价值导向和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这句校训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局限,将个体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彰显了一种宏大的格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历史渊源与学校自身的创建背景和发展轨迹息息相关。青岛工学院作为一所在新世纪之初诞生、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快速成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校训的诞生并非源于漫长的历史积淀,而是学校在特定发展阶段,为明确自身定位、凝聚人心、引领未来而主动选择和确立的精神旗帜。它深刻反映了学校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坚定决心。理解这句校训,不仅需要解读其字面含义,更需要将其置于学校的发展战略、育人实践以及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这一宏大语境中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把握其独特的价值与深远的意义。

青岛工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一、 校训文本的深度解读:从字词到精神内核

“胸怀天下,造福人类”这八个字,看似简洁,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其进行逐层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青岛工学院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

“胸怀天下”是视野与格局的体现。“胸怀”意指胸襟、气度、抱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包容的心态。“天下”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概念,在古代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引申为全世界、全人类。在现代语境下,“天下”更明确地指向全球视野和人类共同体意识。
因此,“胸怀天下”要求师生不能局限于个人得失、一校一地的狭隘视角,而应具备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经济格局变化、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鼓励一种开放、包容、学习、借鉴的国际主义情怀,是应对全球化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于一所工科院校而言,这意味着工程技术的研习与应用不能脱离其社会、伦理和全球影响,工程师和管理者需要有超越技术本身的人文关怀和世界眼光。

“造福人类”是目标与行动的归宿。“造福”意为创造幸福、带来益处,强调行动的积极成果和正向价值。“人类”则明确了服务的终极对象是全体人类,而非某一特定群体或利益集团。这体现了最为崇高的利他精神和价值追求。“造福人类”将知识的探索、技能的掌握、事业的追求,最终落脚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上。它要求师生所从事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应当以增进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导向。具体到工科领域,这意味着技术创新应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贫困等重大挑战,工程项目应以安全、绿色、普惠为前提,管理实践应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它反对任何可能危害人类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社会不公的技术滥用或短视行为。

两句校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从“知”到“行”的逻辑闭环。“胸怀天下”是“知”,是内在的修养与视野的开拓,是前提和基础;“造福人类”是“行”,是外在的实践与价值的实现,是目标和归宿。只有具备了“胸怀天下”的格局,才能真正明确“造福人类”的方向;而只有投身于“造福人类”的实践,“胸怀天下”的抱负才能得以落实和彰显。这一校训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情怀与现代社会所强调的科学精神、人道主义和全球责任感,为青岛工学院的立德树人工作树立了崇高的标杆。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考量

青岛工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与学校创办和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连的。

从学校发展历程来看,青岛工学院成立于2005年(其前身可追溯更早),正值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如何在众多高校中找准自身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这类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作为一所年轻的、以应用型为定位的工科院校,青岛工学院需要一套能够凝聚师生共识、引领学校长远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其确立过程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选择“胸怀天下,造福人类”这样高远的目标,体现了学校创办者和领导层不甘平庸、志存高远的办学雄心,意图从一开始就将学校的发展置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以此激励师生奋发向上。

从时代背景来看,新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浪潮深入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家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于此同时呢,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在应对这些挑战中被赋予新的使命。在此背景下,“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校训高度契合了时代精神,回应了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期待。它明确宣示,青岛工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更要具备服务国家战略、贡献人类文明的崇高志向和能力。

从地域特色来看,青岛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新一线城市和国际化港口城市,本身具有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城市气质。青岛工学院扎根于这片土地,其校训“胸怀天下”与青岛的城市精神天然契合。
于此同时呢,山东省乃至国家层面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能够站在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思考问题。校训中的“造福人类”也与此相呼应,引导师生关注重大战略背后的深层价值——即最终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青岛工学院校训的确立,是学校基于自身新建本科院校的身份、应用型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呼唤、融入区域发展而做出的文化建构和战略决策,是其寻求差异化发展、提升办学品位的必然选择。


三、 校训在育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浸润路径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青岛工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将“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价值理念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使之成为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指引和行为准则。

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

  • 强化通识教育:开设涵盖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通识课程模块,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为“胸怀天下”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
  • 融入专业教育:在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强调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和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对社会、环境、安全的长远影响,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体现“造福人类”的追求。
  • 注重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特别是那些聚焦于解决社会痛点、环境问题的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世情,增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意识和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术活动中:

  • 营造国际化氛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学生海外访学、交流,校园内设置多语种标识,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天下”之广阔。
  • 举办高端讲座与论坛:定期举办以全球议题、科技前沿、社会责任等为主题的“名师讲堂”、“企业家论坛”等活动,邀请各界精英分享见解,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思考个人价值如何与更大范围的社会价值相结合。
  •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宣传表彰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校友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诠释校训精神,使“胸怀天下,造福人类”从抽象的理念变为可感、可学的具体榜样。

在管理服务与环境建设中:

  •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师生权益为中心,营造尊重、包容、支持性的组织氛围,这本身也是“造福”理念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 建设绿色智慧校园:在校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应用智慧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师生体验,这既是“造福”师生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活教材。

通过这些多层次、全方位的浸润式教育,青岛工学院努力使校训精神不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真正成为学校的气质品格和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四、 校训对学校特色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引领作用

“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校训,如同灯塔,持续指引着青岛工学院的特色发展道路和未来战略方向。

它强化了学校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非意味着只关注狭窄的操作技能。在“造福人类”的崇高目标下,学校的应用型定位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它要求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并且其解决方案必须经得起伦理、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检验。这促使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更加注重与产业前沿、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它助推学校形成开放合作的办学格局。“胸怀天下”内在要求学校打破封闭办学的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国家和全球的发展网络。这体现在:

  •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建实验室、共组教学团队,确保人才培养紧贴产业发展脉搏,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直接贡献。
  •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 主动服务地方与国家战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使学校成为推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为学校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价值基石。面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校训为学校的科研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它提醒教育者和求学者,在追求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其服务人类福祉的根本宗旨,要警惕技术的异化,坚守人文关怀和道德底线。

展望未来,青岛工学院将继续高举“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精神旗帜,将其深度融入学校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工作中。这将有助于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凝练特色、提升质量,培养出更多不仅专业技能精湛,而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青工”力量。校训所蕴含的宏大叙事与崇高追求,将持续激励一代代青工人砥砺前行,在服务国家与人类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的统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61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7207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