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其校训“负重奋进,笃行求实”如同一条精神纽带,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八个字简洁有力,意蕴深远,它不仅是对师生行为规范的指引,更是学校文化基因的核心编码,深刻塑造了学校的品格与风貌。要真正理解这则校训,必须将其置于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探寻其诞生的土壤、演进的轨迹以及在不同时代所焕发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要义
“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由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构成,彼此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负重奋进:“负重”意味着承担重任、面对压力。对于太原科技大学而言,这个“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学校诞生之初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为新中国刚刚起步的重型机械工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填补相关领域的人才空白;二是指代师生在学习和科研道路上必须勇于挑战难题、攻克瓶颈的担当精神。“奋进”则强调了一种积极主动、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即在压力之下不是退缩,而是激发潜能、奋发向前。这四个字共同体现了一种担当精神、拼搏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它要求太科大人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国家和社会需要时能够挺身而出,在学术和技术的崎岖道路上能够迎难而上。
笃行求实:“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它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将所学所知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反对空谈。“求实”即追求实际、讲究实效、探求真理。它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事实依据的科学精神。这四个字共同构成了太科大人的行为准则和治学根基。它要求师生无论是从事理论学习、技术研发还是社会服务,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脚踏实地,注重效果,追求经得起检验的成果。
二者关系:“负重奋进”是方向和动力,解决了“为何而战”的问题,赋予了行动以崇高的意义和强大的内驱力;“笃行求实”是方法和路径,解决了“如何作战”的问题,确保了前进过程的稳健与成果的扎实。没有“负重奋进”的志向,“笃行求实”可能流于琐碎;缺乏“笃行求实”的支撑,“负重奋进”则易成为空中楼阁。二者辩证统一,共同铸就了太原科技大学务实、担当、坚韧、创新的独特气质。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行业烙印
太原科技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根植于其特殊的创办背景和发展历程。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随后在1960年升格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是当时全国少数几所为重型机械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这一出身,决定了学校与新中国重工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业的命运紧密相连。
- “负重”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化建设是立国之本。重型机械作为“工业的母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防、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的建设。学校正是在这种国家亟需“强筋健骨”的历史关头应运而生。其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于太原重型机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第二重型机器厂等国家骨干企业,肩负着为共和国工业体系打造“脊梁”的重任。这种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呼吸、共命运的天然联系,使得“负重”成为学校与生俱来的基因。
- “奋进”的创业历程:建校初期,条件极为艰苦。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还是校园环境,都面临重重困难。但正是凭借着一股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奋进”精神,老一辈太科大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难题,在短时间内将学校建设成为在重型机械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院校。这种在逆境中求发展、在困难中谋突破的经历,固化为了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笃行求实”的行业要求:重型机械行业的特点是大规模、高精度、强负荷,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安全事故。
因此,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极其强调严谨、细致、务实和动手能力。纸上谈兵、华而不实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这种行业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求实”作风成为衡量教学质量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尺。
可以说,校训的雏形早在学校创办之初就已蕴含在其办学实践之中,是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和行业背景下自然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
三、 校训的正式确立与文化固化
虽然“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精神内核一直贯穿于学校的发展,但其作为一个正式、凝练的校训被明确提出和广泛宣传,则是在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科领域,提升办学层次。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这标志着学校从一个以重型机械为鲜明特色的工科学院,向一所多科性大学转型。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凝聚共识、引领未来的精神旗帜。校训的提炼和确立工作被提上日程。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专家论证,最终将“负重奋进,笃行求实”这八个最能代表学校历史传统、行业特色和精神追求的话语,正式确定为太原科技大学的校训。
这一确立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文化基因的再挖掘和再确认。它不仅是简单的文字总结,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觉和身份建构。通过正式确立校训:
- 凝聚了共识:它将分散在校园各个角落、蕴含在师生日常行为中的共同价值观念显性化、系统化,成为全体太科大人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 强化了认同:校训成为学校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增强了校友的归属感和在校师生的凝聚力。
- 指引了方向:它为学校在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精神导航,明确了即便在学科拓展、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也不能丢掉立足实践、服务重大需求的根本。
此后,校训通过校徽、校训石、宣传材料、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多种载体和场合,被反复强调和传播,日益深入地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石。
四、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多维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实践的结合。太原科技大学的校训并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口号,而是切实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办学环节之中。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将“求实”作为育人的重要标准。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有完善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于此同时呢,通过讲述校史、宣传优秀校友事迹等方式,将“负重奋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注入学生心田,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毕业生以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务实作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尤其是在机械、材料等相关行业领域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特别是在重型机械设备、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势特色领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追求虚名,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效。许多科研项目本身就是“负重”之举,瞄准的是行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发扬“奋进”精神,刻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成果,体现了“笃行求实”的科研取向。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众多大型工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共建平台等方式,将知识和技术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切实将“求实”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自觉承担起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培训人才、提供决策咨询等“负重”之责。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灵魂主题。无论是学术讲座、科技竞赛,还是文体活动、社会实践,都注重融入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元素。
例如,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性强、需要团队协作和坚韧毅力的项目,表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取得扎实成就的师生典型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价值导向。
五、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太原科技大学的校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更加重要的当代价值。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家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依然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迫切需要“负重”前行的勇气和“奋进”拼搏的精神去攻克难关。太原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高校,其校训所倡导的担当意识,正是这个时代所呼唤的。
在浮躁风气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今天,高等教育领域更需要坚守“求实”的底线。反对学术不端,摒弃急功近利,注重厚积薄发,回归教育本源,校训中的“笃行求实”为师生治学为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和踏实肯干的校园氛围。
展望未来,太原科技大学在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校训将继续发挥其定盘星和压舱石的作用。它提醒学校,在追求综合性、研究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其赖以起家的特色和根本,必须继续坚持面向实际、服务需求的办学方向。它激励师生,既要志存高远,有“负重”的家国情怀;又要脚踏实地,有“求实”的专业素养,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太科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负重奋进,笃行求实”这八个字,是太原科技大学历史积淀的结晶,是现实行动的指南,也是面向未来的承诺。它如同一颗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太科大人的心中,随着他们的成长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汇聚成推动学校不断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这则校训的魅力,在于其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它将与太原科技大学的名字一道,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7356.html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