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淮北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淮师校训详解)

关于淮北师范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淮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植根于皖北地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省属重点高校,其校训“博学慎思,励志敦行”不仅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其育人宗旨与文化精神的深刻诠释。这八字校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指引着一代代淮师学子成长成才。其中,“博学”与“慎思”侧重于为学之道,强调知识的广博汲取与思维的深度批判,体现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核心使命;“励志”与“敦行”则侧重于立业之本,强调志向的树立巩固与实践的笃实力行,反映了学校培养应用型、实干型人才的鲜明导向。这一校训超越了简单的口号层面,它深深嵌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实践、校园文化以及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一种内在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动力。它不仅要求师生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人格塑造上强调知行合一,是淮北师范大学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和精神旗帜,持续推动着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不断前进。淮北师范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校训的文本内涵与语义解析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由八个汉字组成,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每一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明确的育人指向。

博学,其核心在于“博”,意指广博、渊博。它直接来源于儒家经典《中庸》中所倡导的治学首要阶段——“博学之”。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这首先意味着要求师生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学识基础。它鼓励学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积极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实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构建起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博学”更是一种关键能力,即从海量信息中有效筛选、吸收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博学”是教学与科研的根基,唯有自身学识渊博,才能触类旁通,授业解惑,引领学术前沿。

猜你喜欢

慎思,意为审慎地思考、周密地思辨。它承接“博学”,是《中庸》“审问之,慎思之”思想的体现。它强调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一个内化、消化、甄别的思维过程。“慎思”反对人云亦云和浅尝辄ze,倡导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在大学的教育语境下,它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结论,而要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并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深入的分析去探寻真理。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知识的核心飞跃。

励志,“励”为激励、磨砺,“志”为志向、理想。这个词关乎精神世界的构建与意志品质的锤炼。它要求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志向,并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励志”是奋斗的动力源泉,它回答的是“为何而学”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内在动力,在顺境中不懈怠,在逆境中不退缩,永葆追求卓越的激情与勇气。

敦行,“敦”为笃实、诚恳,“行”为行动、实践。此语强调要将所学、所思、所志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笃实地践行。它源于《中庸》的“笃行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敦行”反对空谈和眼高手低,崇尚实干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要求师生不仅要做知识的拥有者,更要做行动的巨人,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服务社会。对于一所师范大学来说,“敦行”具有特殊意义,它尤其强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躬行实践,以身作则,成为“行为世范”的楷模。

这八个字两两一组,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博学”是基础,“慎思”是升华,“励志”是方向,“敦行”是归宿。它们共同描绘了一条从知识积累到思维深化,再到精神立志,最终落脚于社会实践的成才路径。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并非无源之水,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尤其是与儒家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校训的整体框架和核心词汇,都可以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找到其直接源头。《中庸》第二十章详尽论述了治学求知的五个相继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为学五阶”是中国古代关于学习过程的经典论述,影响深远。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巧妙地从其中提炼出“博学”、“慎思”、“笃行”(演化为“敦行”),并创造性加入了“励志”这一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导向的环节,使得古老的智慧在当代大学教育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励志”观念的加入,丰富了单纯的学习过程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这既契合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立志”的传统,如孔子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也符合当代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而“敦行”与“笃行”一脉相承,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明清以降王阳明等人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反对脱离实践的求知和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

因此,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精髓的一次高度凝练和现代转换。它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又赋予了其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的自觉与自信。

校训与大学职能及育人理念的融合大学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与这四大职能紧密契合,是其办学理念的行动指南和价值核心。

人才培养方面,校训直接定义了该校所要培养的人才特质。学校旨在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的“象牙塔”里的学生,而是知识广博(博学)、思维深刻(慎思)、志向远大(励志)、勇于实践(敦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模式完美回应了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在教师教育领域,校训的要求更为具体: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文史与科学知识以应对学生好奇心的“博学”,具备批判性思维以创新教学方法的“慎思”,怀有投身教育事业、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感的“励志”,以及掌握娴熟的教学技能并能深入教育一线的“敦行”。

科学研究方面,校训为师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准则。“博学”是研究的起点,要求研究者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献功底;“慎思”是研究的核心过程,强调在研究中进行严谨的逻辑推演、大胆的假设和审慎的求证;“励志”为研究提供持久的内驱力,鼓励研究者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敦行”则要求将理论研究与实验、调研等实践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使科研工作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敦行”是最直接的体现。它要求大学和大学人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主动走出校园,将知识、技术和文化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于此同时呢,大学本身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践行“博学慎思”,对中外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再通过“励志敦行”将其弘扬和传播出去,引导社会风尚。

校训在校园生活中的体现与践行校训绝非悬置于匾额之上的空洞文字,而是生动体现在淮北师范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融入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 教育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通过开设大量通识教育课程、举办跨学科讲座论坛来落实“博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倡导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鼓励课堂辩论和质疑来培养“慎思”能力;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政课程和各种榜样宣传活动来激发学生“励志”;通过强化实验实训、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比重来贯彻“敦行”。
  • 学术科研活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数据库是师生“博学”的宝库;各类学术讲座、研讨会和科研项目为师生提供了“慎思”和交流碰撞的平台;对科研项目的资助和表彰是对师生“励志”于学术的激励;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则是“敦行”的具体化。
  •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中的标语、雕塑、文化景观常常融入校训元素,使其随处可见、可感。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学术型、实践型、文艺型社团分别为“博学”、“敦行”和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评选“十佳大学生”、“学风建设标兵”等荣誉体系,其标准往往与校训精神高度吻合,树立起践行校训的榜样。
  • 师生行为规范: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选择。教师们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是“博学慎思”的体现,也是对学生“励志”的言传身教。学生们刻苦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正是在用行动书写“敦行”二字。校训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师生的归属感。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它为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精神指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校训中的“博学慎思”正是要求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定力,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社会竞争激烈,成功之路并非坦途,“励志敦行”则教导学子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在实干中成就梦想。

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德”的培育离不开“志”的引领和“行”的体现,“人”的成才离不开“学”的积累和“思”的深化。校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内在主线。

它是学校特色发展身份认同的灵魂所在。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是其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根本。淮北师范大学通过长期践行“博学慎思,励志敦行”的校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这成为了学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共同奋斗。

淮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博学慎思,励志敦行”是一个内涵深刻、结构严谨、源远流长的有机整体。它既是传统教育智慧的现代结晶,也是指导学校一切办学活动的根本理念,更是塑造师生人格、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旗帜。它的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74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21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