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中戏校训及历史)

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其校训“求真、创造、至美”不仅是学院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几代中戏人艺术追求与精神传统的集中体现。这一校训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表演艺术教育思想,既强调艺术创作中对真实与真诚的坚守,又突出戏剧艺术独有的创造性本质,同时追求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学院成立之初延安鲁艺时期的革命文艺传统,历经建国后苏联戏剧教育体系的影响与改革开放后多元艺术观念的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成为指导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核心精神坐标。校训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从启蒙到成熟、从民族化到国际化的完整历程。

中央戏剧学院校训的核心内涵与表述

猜你喜欢

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求真、创造、至美”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戏剧艺术教育的三个根本维度,它们彼此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美学教育体系。

“求真”居于校训之首,体现了戏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这里的“真”既指向演员表演的情感真实和角色塑造的内在逻辑真实,也涵盖戏剧文本对时代与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更包括戏剧工作者应具备的真诚艺术态度与人文情怀。在中戏的教学体系中,“求真”具体体现为:

  • 表演专业强调“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基本功训练
  • 戏剧文学专业注重对生活本质的挖掘与社会现实的反映
  • 舞台美术专业追求对戏剧空间与视觉表达的准确传达
  • 艺术管理专业重视对行业生态与市场规律的客观认知

“创造”是戏剧艺术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戏对创新精神和艺术原创力的高度重视。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从无到有的集体创造行为。校训中的“创造”包含多个层面:导演的二度创作、演员的角色创造、编剧的文本创造、舞美的空间创造以及戏剧理论的学术创新。中戏历来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勇于探索,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人风格。

“至美”是戏剧艺术的最高追求,体现了学院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这里的“美”不仅指外在形式的审美价值,更包含戏剧作品整体的艺术完整性和精神高度。“至美”要求中戏师生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统一,实现形式与内容、传统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结合。这一追求使得中戏的毕业生作品往往能够代表国内戏剧艺术的最高水准。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过程

中央戏剧学院校训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其精神内核早在学院前身——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期就已开始孕育。当时鲁艺提倡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强调艺术创作要深入生活、反映现实,这为后来的“求真”理念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戏剧学院于1950年正式成立,汇聚了来自延安鲁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多方力量,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办学传统。

在建校初期,学院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影响,强调“体验派”表演方法,要求演员“从自我出发走向角色”,这种对表演真实性的极致追求直接强化了“求真”理念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于此同时呢,以欧阳予倩、曹禺、焦菊隐为代表的第一代教育家强调戏剧艺术的社会使命感和人文关怀,为校训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内涵。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戏剧交流的增多和戏剧观念的多元化,中戏在保持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加强了对戏剧创新性的探索。1980年代,徐晓钟院长提出“辩证地兼收并蓄”办学思想,鼓励创新实验,这一时期创作的《桑树坪纪事》等作品体现了对戏剧语汇的大胆创新,极大丰富了“创造”理念的实践内涵。

“至美”理念的强化则与中戏不断提高的艺术标准密切相关。
随着学院在国际戏剧界影响力的提升,对艺术完美性的追求成为师生共识。进入21世纪后,学院正式将“求真、创造、至美”确立为官方校训,使其成为凝聚中戏精神的核心表述。

校训与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

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到了学院的教学体系、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校训指导着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表演系通过系统的斯坦尼体系训练培养学生“求真”的能力;导演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戏剧文学系强调对经典文本的审美分析与创新解读;舞台美术系追求视觉表达的完美性与创新性。所有专业都贯穿着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

在艺术创作方面,校训成为指导师生艺术实践的准则。中戏的毕业公演和教学演出始终坚持高艺术标准,无论是经典剧目的重新解读还是原创作品的实验探索,都体现了“求真、创造、至美”的要求。学院设立的“学院奖”明确以这三条标准作为评奖依据,激励师生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

在学术研究方面,校训引导着科研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中戏的理论研究既注重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也鼓励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同时追求学术成果的完美呈现。这种研究取向使中戏不仅在实践领域也在理论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校训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

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通过四年的专业教育,内化为毕业生的艺术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着深远影响。许多杰出校友在回顾成长经历时,都认为校训是他们艺术生命中的指引明灯。

在表演领域,如章子怡、陈道明等演员,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校期间建立的“求真”理念——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真实再现。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他们的表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赢得了观众和专业界的认可。

在创作领域,如导演张艺谋、编剧廖一梅等,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这正是校训中“创造”理念的延伸。他们不满足于重复既有模式,而是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戏剧影视艺术的发展。

在艺术管理领域,如众多剧院团长、制作人,他们将“至美”理念转化为对作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制作出许多艺术精品,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艺术标准。

即使那些没有从事一线创作工作的毕业生,校训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和价值判断。许多人成为戏剧教育工作者,将中戏的艺术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有些人进入文化管理部门,推动戏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有些人从事戏剧批评工作,以专业眼光评判作品艺术价值。无论在什么岗位,校训都成为他们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校训在当代戏剧教育中的新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在当代戏剧教育中展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戏剧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校训的三个维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求真”在当代语境下更加突出“本真性”的价值。面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真实概念的消解,戏剧艺术中活生生的、人与人直接交流的真实性显得尤为珍贵。中戏强调戏剧表演不可替代的现场性和真实感,这是对技术至上主义的一种平衡。

“创造”在跨媒体时代展现出更广阔的空间。当代戏剧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而是与电影、新媒体、沉浸式体验等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态。中戏鼓励学生探索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拓展戏剧的边界和可能性。

“至美”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全球文化交流使审美标准更加多样,中戏既坚持艺术品质的高标准,又以开放态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人才。

此外,校训还对中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产生指导作用。在国际合作项目中,中戏师生以“求真”态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创造”精神探索中西融合的新路径,以“至美”标准提升合作项目的艺术质量,使中国戏剧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音。

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作为学院精神的核心表达,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和时代的检验,已成为中国戏剧教育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指导着中戏自身的办学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一校训将继续激励一代代中戏人追求艺术真理勇于创新创造达到完美境界为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91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41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