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应运而生,它是在国家危难、教育救国的紧迫需求下成立的,肩负起了为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培育教育人才的历史使命。从最初的肇始奠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逐步壮大,历经贵州省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等阶段,最终于1985年正式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其成立与发展史,堪称一部与区域社会进步、国家教育战略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正文一、 筚路蓝缕: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诞生背景与历史必然
要深入理解贵州师范大学的成立,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北、华东、华中等教育发达地区相继陷落,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遭受空前劫难。为延续文化命脉,支撑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内迁战略,史称“文军长征”。一时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的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一大批知名学府纷纷迁至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腹地。
猜你喜欢
这一历史大迁徙,虽然充满艰辛,但也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这样以往教育相对滞后区域的文化启蒙与现代教育的发展。大量知识分子、学术精英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知识和学术风气。内迁高校终究是临时性质的,且其培养的人才未必能完全满足地方长远发展的需要。贵州本地基础教育师资极度匮乏,中等教育发展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抗战动员能力。在此背景下,创办一所扎根贵州、专门为本地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学府,成为了战时教育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关乎国家未来教育布局的战略考量。
194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它的诞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战时教育国策的驱动:“抗战建国”是当时的根本国策,而教育被视为建国之基石。培养师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支撑长期抗战并谋划战后重建的关键环节。
- 稳定西南大后方的需要:贵州作为重要的战略后方,其社会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兴办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可以有效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巩固抗战根基。
- 内迁高校带来的示范与机遇:内迁高校的存在,为创办新校提供了潜在的师资来源、管理经验和学术氛围。一些内迁学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筹建与早期教学工作。
- 贵州本土教育发展的内在渴求:长期以来,贵州教育落后,人才外流严重。本土有识之士一直呼吁兴办高等教育,改变落后面貌。战时契机使得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因此,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成立,绝非孤立事件,它是国家意志、战时需求、地域发展与历史机缘深刻互动的产物,承载着教育救国、开启民智的崇高理想。
二、 薪火相传:从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到贵州师范大学的演进历程自1941年创立以来,学校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起伏,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其名称与隶属关系的变更,清晰地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教育政策调整。
(一) 国立时期(1941-1949):奠基立业
初创时期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条件极为艰苦。校舍借用、经费拮据、师资短缺是常态。首任院长齐泮林先生等先贤,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秉持“惜阴、修业、进德、爱群”的教训,克服万难,逐步建立了文、理、教育等学科基础,吸引了众多渴望求知的青年学子。这一时期,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严谨的学风和教书育人的传统得以确立,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与建设(1950-1984):更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0年,学校更名为“贵州省贵阳师范学院”,由国立转为省属,更加明确地服务于贵州省的地方教育事业。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间,学校虽历经政治运动的冲击,但在曲折中前行。学科专业有所拓展,师资队伍逐步壮大,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这一时期,学校为贵州省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等学校教师,成为支撑贵州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赢得了“贵州教师摇篮”的美誉。
(三) 改革开放与更名大学(1985年至今):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贵州师范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重大提升。它标志着学校从单一培养师范生向综合性师范大学转型,承担起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多重职能。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师范大学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学校先后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科体系日益完善,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在喀斯特生态环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教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 空间拓展:从宝山到花溪的校园格局与2800亩版图办学空间的扩展,是贵州师范大学规模壮大和实力提升最直观的体现。学校目前的占地面积约2800亩,主要分布于两个主校区和一个独立学院校区,形成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布局。
(一) 宝山校区:历史与文化的根脉
位于贵阳市云岩区的宝山校区,是学校的发源地和老校区。这里承载着学校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校园内绿树成荫,一些老建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作为学校行政中心和部分学院、研究机构的所在地,宝山校区在研究生培养、继续教育以及部分优势学科建设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象征着学校的传承与底蕴,是师大精神的物质载体。
(二) 花溪校区:现代化办学的主体与未来
为适应学校快速发展对空间的需求,21世纪初,贵州师范大学在贵阳市花溪区规划建设了新校区。花溪校区占地面积广阔,规划科学,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图书馆、实验大楼、体育场馆、学生公寓等建筑现代气派。目前,花溪校区已成为学校本科教学的主体校区,大部分学院和本科生在此学习和生活。新校区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代表了学校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三) 求是学院校区:民办机制的探索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拥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其校区面积也计入学校总占地面积之中。求是学院的创办,是学校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益尝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从局限于宝山一隅,到拥有宝山、花溪、求是学院三大校区,总面积达到约2800亩,这一空间巨变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它反映了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未来发展的雄心,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高超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四、 使命担当:贵州师范大学的核心贡献与社会影响纵观其八十余年的办学历程,贵州师范大学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命运紧密相连,履行着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核心使命。
(一) 贵州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这是学校与生俱来、最为根本的使命。自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时期起,培养合格师资就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八十多年来,学校为贵州省输送了超过三十万名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许多人已成为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可以说,贵州省每一所中学、小学的讲台上,都活跃着贵州师大校友的身影。学校为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二) 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的智库
作为贵州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之一,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积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地方历史文献整理、旅游发展规划等领域产出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技术服务,直接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三)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贵州师范大学利用其人文学科优势,在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贵州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机构、举办学术会议、开展文化田野调查、出版学术著作等方式,有效保护了地方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创新,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校已成为贵州省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些毕业生不仅充实了本地的科研、教育和管理队伍,也有不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才华,提升了学校乃至贵州的知名度。
五、 展望未来:新时代的挑战与战略取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师范大学既面临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贵州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等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国内外高校激烈竞争、高质量发展要求、教育模式变革等严峻挑战。未来,学校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 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引领基础教育改革
在综合性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守师范教育的初心和主业。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对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未来教师,继续巩固和提升在贵州基础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
(二) 聚焦学科高峰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冲击国内一流水平。围绕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如大数据、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 深化开放办学,拓展国际国内合作
进一步打破校园围墙,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平台、合作研究、师生交流等方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办学能力。
(四) 优化内部治理,激发办学活力
持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回望来路,从抗战烽火中应运而生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到如今占地近三千亩、学科齐全、声誉卓著的省属重点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其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奋斗史。展望未来,这所扎根黔贵大地的学府,必将继续秉承其优良办学传统,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在服务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其占地2800亩的校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标识,更是无数梦想启航、英才成长的沃土,见证着过去,也孕育着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9446.html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