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概况与历史沿革
猜你喜欢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49年。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我国电力工业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多次隶属关系变更和办学层次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被誉为“中国电力人才的摇篮”。学校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校区分布与功能定位
东北电力大学目前主要拥有两个校区,分别是位于吉林市的中心校区和位于长春市的北湖校区。
- 中心校区(吉林市): 该校区是东北电力大学的办学发源地与核心校区,地址为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长春路169号。学校绝大多数的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中枢均集中于此。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办学条件优越,学术氛围浓厚。电气工程、能源动力、自动化等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核心专业均扎根于此,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脉与主要教学科研任务。
- 北湖校区(长春市): 该校区是学校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办学空间而在省会长春市设立的新校区。它的建设是学校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旨在更好地融入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依托长春市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北湖校区侧重于部分新工科专业、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并与中心校区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两个校区通过统一的学术和管理体系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东北电力大学完整的办学实体,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学科专业体系概述
东北电力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以工学为主体,坚实发展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服务于现代电力工业全产业链的学科生态。其专业设置紧密围绕能源电力这一核心,从能源的生产(如火力、水力、核能、新能源发电)、转换、传输(智能电网)、分配,到能源的经济管理、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环节,均有对应的专业覆盖,体现了高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主要学院与专业设置详述
学校的专业具体分布在各个学院之下,以下是其主要学院及代表性的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学院
作为学校的王牌和龙头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实验设施,其电气工程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这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等多个方向,培养电力行业的核心技术人才。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面向未来智能电网发展需求的新兴专业,融合了电气工程、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侧重于电气设备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是自动化技术与电气工程深度结合的体现。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该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在能源转换与利用领域享有盛誉。
- 能源与动力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下设热能动力工程、水能动力工程、核能动力工程等方向,主要研究如何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产生动力和电力。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聚焦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重点专业。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主要从事建筑节能、供热、通风、空调等领域的工程设计与管理。
自动化工程学院
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电力系统和工业生产的神经中枢,该学院的专业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关键。
- 自动化: 核心专业,培养掌握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的高级工程师。
-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注于信息获取、处理和控制的技术,是电力系统监测与诊断的基础。
- 机器人工程: 新兴工科专业,面向智能制造和特种作业机器人领域,培养设计与开发人才。
化学工程学院
该学院的专业围绕电力生产的辅助环节和能源化学展开,对于实现环保和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
- 应用化学: 侧重于电力用油、燃料、水化学处理等,为电厂化学监督提供支持。
- 环境工程: 重点研究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废水处理、固废资源化等环境保护技术。
- 能源化学工程: 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如储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开发。
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致力于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于电力市场和企业管理。
- 会计学: 培养电力行业及其他领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才。
-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注能源电力行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研究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数据管理。
- 工程管理: 侧重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 财务管理: 培养电力企业资金管理和投融资决策的专业人员。
建筑工程学院
为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 土木工程: 主要从事电厂建筑、输电塔架、变电站等电力设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负责电厂和城市的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
计算机学院
信息技术与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础专业,培养软硬件开发人才,服务于电力信息化。
- 软件工程: 侧重于大型电力行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项目管理。
- 通信工程: 保障电力系统通信网络和智能电网信息传输的畅通与安全。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新兴专业,用于电力系统数据分析、负荷预测和故障诊断。
其他文理法教类学院与专业
学校还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开设了如下专业,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支撑主干的工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提供坚实的数学基础,支撑工程技术中的建模与计算。
-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
- 英语: 培养科技英语翻译和国际交流人才。
- 日语: 服务于对日技术交流与合作。
- 广播电视编导: 丰富校园文化,培养传媒人才。
-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培养体育事业管理人才。
- 法学: 可结合能源电力行业特点,培养熟悉能源政策法规的法律人才。
- 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
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
东北电力大学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行业烙印,其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在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等企业中认可度极高。学校构建了覆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全链条的专业群,各专业之间协同性强,形成了强大的集群优势。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众多实践平台,与多家大型电力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获得扎实的工程训练。学校积极顺应能源革命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战略新兴专业,使专业体系始终保持前沿性和生命力。
人才培养与就业前景
东北电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将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毕业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踏实肯干的作风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华电集团、国电集团等特大型电力央企工作,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主干专业的毕业生供需比常年维持在高位,就业质量优异,发展前景广阔。
于此同时呢,也有一大批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东北电力大学以其清晰的两个校区布局,构成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其丰富而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几乎涵盖了电力工业的所有技术与管理领域,从传统的强势工科到支撑性的文理法教专业,结构合理,体系完备。这些专业不仅传承了学校深厚的行业底蕴,也积极面向未来,不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电力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而不懈努力,在中国高等教育和能源电力领域继续扮演着不可或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9748.html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