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乃立身之本。它将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而言,未来的他们不仅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更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崇德”要求师生崇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成为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操守的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已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精技,是立业之基。这是职业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是学院安身立命的根本。“精”意味着不止于“会”,更要追求“精通”、“精湛”和“精益求精”。它要求师生秉持工匠精神,对待专业技能要有刻苦钻研的态度、持续学习的热情和追求卓越的信念。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入先进技术标准和真实生产案例,为学生搭建锤炼技能、展示才华的舞台,旨在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升级换代、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求真,是探索之魂。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格物致知”的追求,也与现代科学精神一脉相承。“求真”意味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它既体现在对专业技术知识原理的深入探究与掌握,不满足于表面操作,更要懂其所以然;也体现在教育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坚持严谨、客观、诚信的态度。它鼓励师生保持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为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
笃行,是实践之要。它源自“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将所“崇”之德、所“精”之技、所“求”之真,最终落实到坚定不移的行动上。“笃”有忠实、专注、踏实之意。“笃行”要求师生不好高骛远,不纸上谈兵,而是专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在行动中创造价值。它体现了职业教育强烈的实践导向,鼓励学生走向车间、走进工地、深入社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检验和提升自己。
这八个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崇德”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方向,“精技”提供了立足社会的能力,“求真”赋予了创新发展的潜力,而“笃行”则是实现一切价值的最终途径。它们共同绘就了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完整画像。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并非无源之水,其确立有着深刻的历史、地域和时代背景。它的形成是学院在整合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办学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进行深刻思考与提炼的结晶。
地域文化底蕴的滋养:平凉市地处陇东,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陇东地区自古便有尊师重教、崇尚实学的传统。崆峒道源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蕴含着对规律和真理的探索精神;而陇东人民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特质,则与“笃行”的实践要求高度契合。校训中的“求真”、“笃行”无疑汲取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养分。
于此同时呢,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平凉的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大量踏实肯干、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这为“精技”提供了现实土壤。
学院发展历程的凝练: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多所当地优秀中职学校整合升格而成。这些前身学校在各自的办学历史中,都积累了宝贵的职业教育经验,形成了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
例如,某些学校可能更强调技能训练的扎实性,某些学校则可能更注重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合并组建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后,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精神旗帜来凝聚共识、引领未来。校训的制定过程,必然是一个对原有各校优良传统的继承、整合与升华的过程。“崇德、精技、求真、笃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学院过去办学经验的高度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庄严承诺,它统一了价值追求,塑造了崭新的学院身份认同。
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校训的确定紧密契合了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弘扬“工匠精神”,这直接对应了校训中的“崇德”与“精技”。
于此同时呢,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则与“笃行”的要求完全一致。而“求真”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深刻体现了其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和本土化实践。
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在职业教育竞争日益激烈、产业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学院确立这样的校训,也彰显了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它表明学院不仅要培养学生当下的就业能力,更要着眼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崇德”和“求真”为学生提供了超越单纯技能、实现终身发展的软实力和元能力,而“精技”和“笃行”则确保了其职业竞争力的硬核基础。这八字校训是学院应对未来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精神引擎。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的行动指南和检验标准。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
在教育教学环节的体现:
- 课程体系设置: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落实“崇德”;专业课程设置紧跟产业发展,引入“1+X”证书制度,强化“精技”训练;增加理论课程的探究性和实验实训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广泛开展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笃行”的平台。
- 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双元、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大量时间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做中学、学中做”,这是“精技”与“笃行”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技术原理,鼓励创新思维,贯彻了“求真”的要求。
在学生培养与管理中的体现:
- 德育工作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榜样评选等,将“崇德”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实行“学业导师+企业导师+生活导师”制度,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注重其品德塑造。
- 技能竞赛文化:营造“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风尚,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这是“精技”精神的集中展示和催化。
- 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客空间、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将奇思妙想付诸实践,将“求真”与“笃行”紧密结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体现: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是“经师”,更要成为“人师”,以身作则践行“崇德”;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以自身之“精技”培养学生之“精技”;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在“求真”中提升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和引导性,本身就是一种“笃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宣传栏、官方网站和新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和诠释校训精神。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使其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校训展开,努力营造崇尚品德、钻研技能、追求真理、注重实践的浓厚氛围。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价值:校训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和全面的素质要求。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成为“只有技术、没有灵魂”的“工具人”。它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掌握安身立命的过硬本领,同时保持探索精神和实践勇气,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院的内涵发展价值:校训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彰显,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组成部分。在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竞争中,拥有一个深入人心、切实践行的校训,能够形成独特的品牌标识和文化吸引力。它引领着学院的各项改革与发展方向,是凝聚师生校友人心、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精神动力。
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价值:学院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输送给平凉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崇德”保证了人才队伍的可靠稳定,“精技”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求真”与“笃行”则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实干作风。校训所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更快地创造社会价值,从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对于弘扬时代精神的贡献价值:校训“崇德、精技、求真、笃行”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度契合,是这些时代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校本化表达。学院通过践行校训,实际上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推动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贡献自身的力量。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源于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它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学子的成才之路;它是一面文化的旗帜,汇聚学院的发展合力;它更是一份庄严的承诺,回应着时代与社会的深切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八个字将继续作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最核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被一代代师生传承、实践和光大,不断书写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0382.html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