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理解北京工业大学校训的内涵,必须对其文本进行细致的解析,并追溯其深厚的文化渊源。这八个字,每一个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重量,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一个充满动感和哲理的完整体系。
猜你喜欢
不息为体:此四字的核心在于“不息”与“体”。“不息”,即永不停止、永不歇息,描述的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状态。它直接关联到《周易·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永恒运行,从不停歇,展现出刚健强劲的力量。君子观此天象,应效法天道,培养自强自立、奋发图强、永不懈怠的精神。这里的“自强不息”不是一时一地的努力,而是一种贯穿生命始终的常态。“体”在中国哲学中具有根本、本体、本质的含义。它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根本依据和内在规定性。将“不息”与“体”相结合,“不息为体”就意味着:将永不停止的奋斗、永不懈怠的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个人乃至机构安身立命的根本、内在的本质属性。它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在的驱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对于北京工业大学而言,这意味着学校的精神内核就是奋斗、就是拼搏,这种精神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日新为道:这四字的关键在于“日新”与“道”。“日新”,即每日更新,不断进步,蕴含了革新、创造、发展的意思。其典故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王将其刻在洗澡盆上用于自省,本意是洗涤身体上的污垢,使面貌焕然一新,引申到精神层面,则是要不断革除旧思想、旧习气,使道德修养和学识见解每日都有新的进步。“道”在中国文化中意义极为丰富,此处主要指路径、方法、规律、准则。它指的是实现目标所应遵循的根本途径。“日新为道”因此意味着:将每日求新、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作为行事为学的根本法则和必由之路。它强调的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开放包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勇于突破。对于一所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大学生来说,“日新为道”指明了其发展的核心路径——创新。
“不息为体”与“日新为道”二者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不息为体”是基础和动力,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能量,确保了前进的持久性;而“日新为道”是方向和方法,确保了前进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没有“不息”的坚韧,“日新”可能流于浅尝辄止;没有“日新”的引领,“不息”可能陷入盲目无效的重复。唯有以不息的精神为根本体性,以日新的追求为行动指南,个人和机构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在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校训的确立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工业大学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是学校精神传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凝练与升华。理解校训,必须将其置于北工大波澜壮阔的建校史和发展史中来审视。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时期。首都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也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北工大的诞生,本身就承载着为国家、特别是为北京地区工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使命。建校初期,条件艰苦,百业待兴。首届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摸索中前行。这种白手起家、迎难而上的创业经历,天然地孕育了“自强不息”的基因。学校的早期发展,与北京的工业布局、城市建设息息相关,许多专业和科研方向都直接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这种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实践,要求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模式,这又暗含了“日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春天,北工大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逐渐从一所单一的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与活力?这些问题促使学校开始系统地思考和总结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进入20世纪90年代,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塑造日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许多大学开始确立或重新审视自己的校训,以期凝聚人心、彰显特色。
在此背景下,北京工业大学经过广泛的讨论和严谨的考证,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正式将“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确立为校训。这一选择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它没有选择过于直白或口号式的语言,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智慧,将其与学校数十年的办学实践相结合。
- 回应历史:校训精准地概括了北工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业史和奋斗史,是对历代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精神的肯定与传承。
- 契合使命: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校,“日新为道”直接点明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要义,与大学的根本职能高度契合。
- 引领未来:校训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告诫全体北工大人,在取得成就时不能自满,在面临困难时不能气馁,必须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和创新的锐气。
因此,校训的确立,是北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标志着学校对自身身份认同和精神追求的成熟与深化。
校训的深层内涵与时代解读“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作为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在个人修养层面的要求:校训首先是对每一位北工大学子的人格塑造和品德要求。“不息为体”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学习科研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唯有具备“不息”的精神,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逆境中成长,在挑战中超越。它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反对懒散懈怠、半途而废。“日新为道”则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知识,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自我超越。它培养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变化。
在学术研究层面的指引:对于大学的学术共同体而言,校训是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不息为体”体现了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科学研究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和无数次的失败,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上下而求索”的恒心,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它倡导的是一种耐得住寂寞、潜心向学的学术风气。“日新为道”则直接点明了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无论是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还是应用研究的技术突破,其本质都是“求新”。它要求科研人员站在学术前沿,敢于挑战权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反对学术上的因循守旧和简单重复,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术增长点。
在学校发展层面的战略意义:从宏观层面看,校训为北京工业大学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不息为体”意味着学校要有一种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和奋斗状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持续努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日新为道”则要求学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产业带来的变革,例如在人工智能、碳中和等新兴领域积极布局,确保学校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潮流。
在国家民族层面的责任担当: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其校训也蕴含着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崇高情怀。“不息为体”的精神,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北工大人应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日新为道”的追求,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大学是创新的重镇,北工大理应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复兴。
校训的践行与校园文化浸润校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的精妙和思想的深刻,更在于其在校园生活中的生动实践和广泛浸润。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多种途径,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
教育教学环节的融入:学校将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校训解读是重要一课,帮助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理解并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坚韧品格,这些都是校训的具体体现。学校鼓励研究性学习、项目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日新”的乐趣与挑战。
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学术讲座、创业大赛是践行校训最活跃的舞台。北工大学子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这正是“不息”拼搏和“日新”创造的生动写照。学校建设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科研条件,鼓励自由探索和协同攻关,产出创新成果。
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活动也处处体现着校训精神。校训碑、校史馆等文化景观,时刻提醒师生铭记传统。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节、艺术节、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开放、包容、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活动活跃,涵盖了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为学生发展兴趣、锻炼能力、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些活动中,团队协作、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品质得以培养。
师德师风建设的标杆:校训同样是对教职工的要求。北工大的教师们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标准,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中以身作则。他们严谨治学、潜心科研,展现了“不息”的学术追求;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了“日新”的职业素养。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对校训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
- 在挫折教育中锤炼“不息”精神:学校不回避失败教育,鼓励学生从实验失败、竞赛失利中汲取教训,培养抗挫折能力,明白“不息”的真正含义在于从跌倒处爬起。
- 在国际交流中拓展“日新”视野: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派遣师生出国访学,使师生能够接触国际前沿,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激发新的灵感。
- 在服务社会中体现价值追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服务社会,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
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不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成为了流淌在北工大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指引着一代代北工大人砥砺前行。它塑造了北工大朴实、奋进、创新的校风,成为学校凝聚人心、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浸润式的文化育人模式,确保了校训的生命力得以持续绽放。
北京工业大学的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既是对过去六十余载创业奋斗史的凝练总结,也是对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之路的战略指引。这八个字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与日新又新的创新追求,已经并将继续激励全体北工大人,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不懈努力,在学术的探索中勇攀高峰,在服务国家与首都发展的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校训作为北工大文化的核心,其价值历久弥新,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1435.html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