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沿革
猜你喜欢
一、 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核心解读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和而不同”。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引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向。
厚德:立身之本,价值基石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核心在于强调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深厚的品德如同广阔的大地,能够承载万物。对于广西民族大学而言,将“厚德”置于校训之首,具有双重深意。它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学校期望每一位学子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更能成为一个品德端正、值得信赖的公民。结合学校作为民族院校的特殊使命,“厚德”还蕴含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的深层要求。在多民族共存的校园环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以深厚的德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因此,“厚德”是全体师生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精神根基。
博学:成才之路,学术追求
“博学”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将“博学”置于为学层次的首位,意指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在现代大学语境下,“博学”是对师生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它鼓励学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实现文理渗透、中外贯通,形成广博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养。对于教师而言,“博学”意味着需要不断追踪学术前沿,更新知识体系,以深厚的学养教书育人。广西民族大学以其在民族学、东南亚语言文化、法学等领域的特色见长,但“博学”的校训精神要求这些特色学科必须建立在宽广的学术平台之上,同时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它反对知识的狭隘与封闭,倡导一种开放、包容、持续学习的学术态度。
和而不同:境界之魂,办学特色
“和而不同”是校训中最具辨识度、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部分。此理念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的是和谐、协调、和睦;“不同”则指差异、多样、个性。“和而不同”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并非要求消灭差异、强求一致,而是在承认、尊重乃至欣赏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对于广西民族大学,这一理念体现在三个层面:
- 民族文化层面的“和而不同”:学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汇聚了来自壮、汉、瑶、苗、侗等众多民族的学生。校训倡导一种文化多元共生的理想图景,即各民族学生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同”),同时又在相互学习、交流互鉴中增进理解,形成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校园氛围(“和”)。
- 学术研究层面的“和而不同”:它鼓励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流派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争鸣。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允许并尊重“不同”声音的存在,通过理性的碰撞达到更深层次的学术共识与创新(“和”)。
- 国际交流层面的“和而不同”:依托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学校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和而不同”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准则,即尊重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历程
广西民族大学校训的形成,是一个与学校发展史紧密相连、逐步凝练和确立的过程,反映了时代变迁与学校自身定位的深化。
初创时期的精神孕育(1952年-改革开放前)
广西民族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其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干部和专业人才的特殊使命。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学校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强调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民族团结的有机结合。虽然当时可能没有明确提出像今天这样凝练的校训,但“为人民服务”、“做民族团结的桥梁”等口号和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在实践中孕育了“厚德”(强调政治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雏形。这一时期,学校的精神文化更侧重于政治导向和现实需求,为日后校训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凝练(改革开放-21世纪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高校普遍开始重视自身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校训作为其核心载体,受到空前关注。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此背景下,学校迫切需要一句能够概括其传统、彰显其特色、引领其未来的精神格言。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深入研究办学传统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厚德博学”汲取了古代典籍的智慧,契合了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趋势;“和而不同”则精准地捕捉了学校作为民族院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与文化特征。这一组合既体现了普遍性的大学精神,又突出了特殊性办学定位,得到了校内外的广泛认同。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这八字校训被正式确定下来,并逐渐通过各种载体在校园中宣传、展示。
正式确立与深化弘扬(21世纪以来)
2006年,学校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标志着其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也随之进入一个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的弘扬时期。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环境固化:将校训镌刻于校训石、悬挂于主要建筑、印刻于宣传品,使其成为校园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典礼强化: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反复宣讲校训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成为仪式教育的关键环节。
- 课程融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阐释校训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 实践体现:鼓励学生参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赴民族地区社会实践、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和践行“和而不同”的理念。
三、 校训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如同基因代码一般,深刻塑造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路径。
塑造了独特的育人文化
在校训指引下,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博学”),更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团结教育(“厚德”、“和”)。学校开设了丰富的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理论的课程和讲座,营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校园环境,使得毕业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许多学子毕业后选择回到民族地区工作,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这正是校训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
奠定了优势学科的基石
校训精神直接助推了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了核心的研究范式与价值取向,促使学者们深入田野,尊重文化多样性,致力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研究。
于此同时呢,“博学”的要求推动了跨学科研究,例如,将语言学与国际关系学结合,大力发展东南亚小语种专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法学与民族学结合,聚焦民族法学与边疆治理研究。这些交叉学科领域的突破,都得益于校训所倡导的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精神。
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与社会声誉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这八字校训,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已成为广西民族大学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它清晰地传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承诺,使社会公众、用人单位以及国际合作院校能够快速识别并认同其特色。学校在民族研究、东盟研究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与东南亚国家紧密的教育合作,都被视为对其校训精神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供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今天,校训“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智慧显得尤为宝贵。它为学校处理内部管理中的不同意见、学术讨论中的观点分歧、国际交往中的文化碰撞提供了根本遵循。它教导师生,在面对差异和矛盾时,不应简单排斥或压制,而应通过对话、沟通和理解,寻求共生共赢之道。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复杂世界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内化为学校的灵魂,持续引领着广西民族大学在培养民族英才、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八字校训,不仅是写在石头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每一位民大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学校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3448.html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