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颍上旅游职业学校:开启一场别样的文化之旅
颍上旅游职业学校作为皖北地区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以“职教+文化”的创新模式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该校依托颍上县“千年汤都”的文化根基,将花鼓灯、管仲文化等非遗传承融入教学体系,形成“技能培训+文化浸润”双轨并行的办学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文旅定制课程,学校不仅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更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活态载体。这种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以文化传承为目标的探索,既破解了传统职校重技能轻素养的困境,又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路径,展现出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
一、文化基因与职业教育的创新融合
颍上旅游职业学校的独特价值,在于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学校开设的《颍上花鼓灯研习》《管仲文化解读》等特色课程,均采用“大师进课堂+田野调查”的教学模式。例如,花鼓灯课程邀请国家级传承人驻校指导,同时组织学生深入乡村采风,记录民间艺人的表演形态。这种“理论+实践”的课程设计,使文化传承与职业技能培养形成闭环。
课程类型 | 文化元素融入比例 | 企业参与度 |
---|---|---|
基础技能课 | 20% | 10% |
特色文化课 | 75% | 30% |
综合实践课 | 50% | 60% |
数据显示,特色文化课程占比达35%,其中非遗技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占比超过80%。这种课程结构既保证学生掌握导游、酒店管理等基础技能,又通过文化课程提升职业竞争力。例如,2023年毕业生中,具备非遗讲解能力的学生平均薪资较普通导游高32%。
二、产教融合的多元实践模式
学校与八里河旅游区、管子文化园等本土企业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开创了“季节学期”制度。每年旅游旺季(3-11月),学生分批进入景区顶岗实习,企业导师现场指导;淡季则返校强化文化理论学习。这种弹性学制使教学节奏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
合作模式 | 企业投入(万元) | 学生留任率 |
---|---|---|
订单班培养 | 120 | 85% |
实训基地共建 | 200 | 78% |
横向课题研发 | 80 | 65% |
在管仲文化园的“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学生需完成文化讲解规范撰写、研学路线设计等实战任务。企业提供的《游客需求分析报告》显示,文化类岗位对“地域文化阐释能力”的重视度较三年前提升47个百分点,印证了学校培养方向的市场适配性。
三、文化传承的活态保护机制
学校建立的“非遗工坊”采用“项目制”运作模式,师生共同承接文化部门委托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例如,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花鼓灯舞步,运用VR技术还原古代管仲祭祀仪式。这种技术赋能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保护项目 | 技术应用 | 成果转化 |
---|---|---|
花鼓灯动作采集 | 三维建模+AR | 数字展览系统 |
管仲故事演绎 | 剧本杀开发 | 研学课程包 |
传统木工技艺 | CNC雕刻编程 | 文创产品开发 |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推动的“青少年非遗研学”项目已覆盖全县32所中小学,年均开展文化体验活动200余场。这种“以校带社”的传播模式,使职校成为区域文化生态的重要节点,实现了从“技能培训场”到“文化传播源”的功能升级。
这场“别样文化之旅”的价值,在于探索出职业教育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可行路径。当职校生既能熟练操作GDS酒店管理系统,又能生动讲述《管子·牧民》的思想精髓;既掌握调酒摆盘技巧,又深谙花鼓灯的节奏韵律,便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这种育人模式不仅为文旅产业输送“懂专业、有底蕴”的复合型人才,更让沉睡的文化遗产通过年轻一代的创造性转化焕发新生。未来,如何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持文化特色,如何在产业迭代中持续更新文化教学内容,将是此类学校需要攻克的新课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lvyou/1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