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隶属于黑龙江省能源工业体系。学校以培养能源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立足龙江、辐射全国,形成“工科为主、能源为特”的办学格局。作为东北地区能源类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紧密围绕煤炭、电力、新能源等产业需求,构建了涵盖矿山机械、电气自动化、新能源装备等特色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毕业生在能源行业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然而,随着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加速,学校在新兴专业布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匹配度。

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

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东北煤矿工人速成学校,历经多次改制与合并,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2012年更名为现名。学校现有哈尔滨、双鸭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校区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毗邻国家级新区,区位优势显著。

学校设有矿业工程、机电工程、电力工程等7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覆盖能源开采、加工、转化全链条。其中,煤矿智能开采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与应用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截至2023年,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教职工68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2%。

指标黑龙江能源职院黑龙江工商职院吉林工业职院
能源类专业占比65%30%45%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数23个15个18个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2.5%89.2%91.0%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能源主体+智能赋能”的专业集群,重点打造矿山智能开采、新能源材料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核心专业。其中,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与龙煤集团共建“订单班”,采用“1.5+1.5”学制模式,实现学习与岗位无缝对接。课程体系引入德国“双元制”理念,实践课程占比达60%,建有虚拟仿真矿井、智能变电站等实训场所。

近年新增氢能技术应用、储能材料技术等专业方向,但与传统能源专业相比,新兴专业在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投入上仍存在短板。例如,新能源材料实验室设备更新率仅为传统专业的40%,制约了前沿技术教学的开展。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合作企业就业对口率
煤矿智能开采液压支架操作、巷道掘进工艺、智能矿山系统龙煤集团、郑煤机94%
新能源装备光伏系统设计、风电机组运维、储能电池技术哈电集团、中车株洲88%
电力系统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网调度技术、继电保护整定国网黑龙江电力、许继电气91%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百工程”师资计划,累计引进企业技术骨干86人,选派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研修120人次。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然而,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行业一线经历的比例仅为55%,且年轻教师企业实践时长偏短,平均仅8个月/年。

教学资源方面,建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虚拟仿真资源库覆盖采矿、电力等专业群。但校本教材更新周期较长,40%的课程仍沿用五年前版本,与新技术衔接存在滞后性。

指标黑龙江能源职院全国能源类高职均值
双师型教师比例72%65%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28%20%
生均教学设备值1.8万元1.5万元

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推行“学历证书+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毕业生人均持有2.3本职业资格证书。2023届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比例达67%,其中龙煤集团、国家电网等龙头企业接收量占比超四成。然而,升学率仅为8.2%,低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且专升本学生中跨专业报考比例高达60%,反映专业教育与本科衔接存在壁垒。

创业教育方面,学校虽建有创业孵化基地,但近五年学生创业率始终低于3%,项目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与能源主业关联度低。校友资源开发不足,未形成有效的行业人脉网络支持体系。

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学校年均开展煤矿安全培训、新能源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项目120余项,覆盖全省9个地市。与俄罗斯远东高校共建“北极能源技术研究中心”,输出冰雪能源利用技术标准3项。但横向科研经费仅占总收入的8%,远低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15%的平均水平,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尚未健全。

针对黑龙江“气化龙江”战略,学校牵头组建天然气储运技术联盟,但成员企业以本地中小公司为主,缺乏跨区域行业龙头参与,技术转化效率受限。

挑战与未来方向

面对能源行业绿色转型,学校需破解三大矛盾:传统专业智能化改造与师资能力不匹配、新能源专业群建设与资源投入不平衡、区域经济需求与省外就业导向的结构性冲突。建议强化与哈电集团、中石油等企业的“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试点“专业群+产业学院”模式;扩大虚拟仿真教学覆盖范围,降低高危实训风险;深化与长三角地区能源企业合作,拓展毕业生跨省就业通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942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4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