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黎平职业技术学校(黎平职业技术学校)

黎平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黎平职校”)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7年,原名为“黎平县职业中学”,2018年更名为现名。学校位于黎平县德凤街道五里桥社区,占地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3200余人,教职工180余人。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黎平职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以“民族特色专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框架的专业体系。

学校依托黎平县“侗乡之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设了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工艺美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并与贵州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与本地茶叶企业、旅游景区及珠三角电子制造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和财政投入,学校在实训设备更新、高端师资引进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区域限制,提升办学竞争力。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黎平职校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 初创期(1987-2005年):以基础职业教育为主,开设农林、电工等传统专业,服务县域农业经济。
  • 转型期(2006-2015年):增设旅游、计算机等新兴专业,与省内高校合作开展“3+2”中高职贯通培养。
  • 特色化发展期(2016年至今):聚焦民族文化传承,打造侗族大歌、传统木构建筑等非遗技艺课程,形成“民族文化+现代技能”双轨育人模式。
发展阶段 专业方向 合作模式 标志性成果
初创期(1987-2005) 农林技术、电工维修 政府单一拨款 培养基层技术员2000余人
转型期(2006-2015) 旅游服务、计算机应用 校企订单班(如与黎平景区合作) 导游资格证通过率达85%
特色化时期(2016-) 民族音乐、非遗技艺 政校企三方联动(如侗族大歌展演项目) 学生获省级民族文化技能大赛金奖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7个重点专业,覆盖二产和三产领域,其中民族工艺美术、旅游服务与管理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拓展模块”结构,融入侗族文化元素,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增加侗族服饰图案设计,在旅游课程中加入非遗研学路线规划。

专业名称 核心课程 民族文化融合点 就业对口率
民族音乐与舞蹈 侗族大歌演唱、芦笙演奏、舞台表演 侗族民间文学、祭祀仪式音乐实践 82%
民族工艺美术 木构建筑工艺、侗绣技法、竹编设计 传统纹样数字化创新、非遗工坊实训 78%
电子商务 直播运营、农产品营销、物流管理 侗布染制线上推广、茶产品品牌策划 90%

师资结构与教学模式

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3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45%,高级职称教师18人。为强化民族文化教学,聘请了12位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导师,开发《侗族木构建筑构造》《侗绣技艺》等校本教材。教学模式上推行“季节学期制”,即每年春季学期侧重理论学习,秋季学期深入企业实践,实现“做中学、学中创”。

师资类型 人数 代表性教师 教学成果
校内专任教师 132人 吴某某(省级骨干教师) 主持开发3门省级精品课程
非遗传承人 12人 杨某某(国家级侗绣传承人) 带徒培养刺绣技能选手获省级奖项
企业导师 25人 张某某(茶叶企业技术总监) 指导学生完成茶叶电商项目实战

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近三年平均升学率为28%,主要通过对口单招进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就业学生中,65%进入本地茶企、酒店及文旅行业,35%输送至珠三角电子制造企业。值得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类专业学生创业比例达12%,例如“侗艺工坊”项目已带动周边乡镇30余人就业。

挑战与未来规划

当前,黎平职校面临以下瓶颈:一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数控、电子等工科专业设备多为5年前采购;二是县域经济承载力有限,高薪岗位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流失;三是民族文化课程标准化程度低,依赖个别传承人经验。为此,学校计划推进“三项工程”:一是建设“侗乡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入工业机器人教学模块;二是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共建“订单班”,定制培养电子技术人才;三是开发民族文化数字资源库,实现非遗技艺VR教学。

作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缩影,黎平职校在坚守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同时,正逐步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其“立足乡土、辐射湾区”的发展策略,既体现了对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揭示了县域职校突破地理局限的可能性。未来若能在数字化转型和跨区域合作上取得突破,有望成为民族文化与现代职教深度融合的典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330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03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