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铁路工程学校马强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职业生涯始终与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紧密相连。自1998年进入该校以来,马强先后担任专业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副校长等职,现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其主导开发的"轨道施工三维模拟实训系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制定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被全国12所同类院校采纳。在产教融合方面,马强牵头组建的"西南轨道交通职教联盟"吸纳了47家上下游企业,推动形成"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6.7%。其提出的"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将理论教学与现场实操比例优化至3:7,显著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发展轨迹
马强的职业成长路径完整覆盖职业教育各关键环节,形成"教师-管理者-改革者"的三级跃升。其教育背景包含铁道工程本科与职业教育学硕士的双重资质,职业经历涵盖专业教学、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核心领域。
阶段 | 时间跨度 | 核心职责 | 标志性成果 |
---|---|---|---|
基层教学期 | 1998-2005 | 承担《铁道测量》《轨道施工》等课程教学 | 开发首套多媒体实训课件 |
专业建设期 | 2006-2012 | 主持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示范校申报 | 构建"项目导向"课程体系 |
改革深化期 | 2013-至今 | 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认证体系 |
二、教学创新成果与特色
在教学模式革新方面,马强团队首创"工学交替四段式"培养模式,将2年校内学习与1年企业实践有机衔接。其主导开发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累计完成3.2万学时训练,事故率降低至0.8%。
创新项目 | 实施时间 | 覆盖专业 | 成效指标 |
---|---|---|---|
BIM技术课程群建设 | 2016-2018 | 铁道工程/工程造价 | 学生竞赛获奖率提升40% |
岗课赛证融通改革 | 2019-2021 | 全部铁道类专业 | "1+X"证书通过率92% |
活页式教材开发 | 2022-至今 | 城市轨道机电技术 | 教材更新周期缩短至6个月 |
三、科研攻关方向与技术转化
马强带领团队聚焦轨道交通建设关键技术难题,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横向课题23项。其中"富水砂层盾构隧道施工风险预警系统"成功应用于成都地铁18号线建设,减少工期延误45天。
科研项目类型 | 年度经费(万元) | 技术转化率 | 典型转化案例 |
---|---|---|---|
纵向课题 | 320(2023年) | 68% | 高铁CPIII测量系统教学模块 |
横向服务 | 850(2023年) | 91% | 市域铁路接触网检测装置 |
专利转化 | - | - | 轨道几何状态自动检测仪量产 |
四、产教融合生态构建
通过搭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马强推动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育人体系。牵头成立的"轨道交通国际产能合作学院"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培养技术骨干326名,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48门。
- 合作企业层级:从单一施工企业拓展至设计院、装备制造商、运营单位
- 培养模式迭代:经历"订单班→厂中校→产业学院"三个阶段演进
- 资源整合方式:创建共享型实训基地12个,联合开发岗位标准27项
五、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针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短板,马强创新实施"三阶段递进培养计划"。通过校企互聘机制,聘请行业技术骨干86人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42名教师赴工程现场顶岗锻炼。
培养阶段 | 培养周期 | 考核标准 | 达标率 |
---|---|---|---|
基础技能认证 | 3个月 | 取得中级工程师职称 | 89% |
专项能力提升 | 6个月 | 独立完成施工方案设计 | 76% |
教学能力强化 | 1年 | 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 | 63% |
六、国际化教育实践突破
马强主导开发的"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包被纳入教育部"丝路学堂"项目,其团队研发的在线教学平台累计为泰国、老挝等国家培训学员2300余人次。创新提出的"三维度国际化办学模型"实现标准输出、资源输出、文化输出的有机统一。
输出维度 | 具体内容 | 覆盖国家 | 合作机构 |
---|---|---|---|
教学标准 | 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 越南/印尼/柬埔寨 | 当地教育部 |
教学资源 | 虚拟仿真软件/教材 | 马来西亚/菲律宾 | 职业院校 |
师资培训 | 教学法/技术技能 | 老挝/缅甸 | 铁路管理部门 |
七、社会服务效能分析
依托学校技术优势,马强团队年均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58项,技术咨询服务到账经费超1200万元。其主持编制的《市域铁路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成为西南地区行业标准。
服务类型 | 年度项目数 | 经济效益(万元) | 社会效益指标 |
---|---|---|---|
技术研发 | 24 | 850 | 专利授权17项 |
人员培训 | 34 | 320 | 培训企业员工2100人次 |
决策咨询 | - | - | 参与制定地方标准5项 |
八、行业影响力评估
作为全国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马强近五年牵头制定行业标准6项,主持国家级师资培训23期。其倡导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理念被写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
影响力维度 | 量化指标 | 行业排名 | 权威认证 |
---|---|---|---|
标准制定 | 主笔行业标准6项 | 全国前3 | 国家标准委备案 |
学术引领 | EI论文12篇 | 领域专家库成员 | SCI期刊评审人 |
国际声誉 | 海外合作院校17所 | "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副理事长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 |
通过多维度的改革创新实践,马强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其开创的"岗课融通、育训结合"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更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其主导的智能建造专业群建设与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高度契合,预示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