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校广汉校区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公办职业院校,自2004年迁建以来,始终以服务航天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校区位于德阳广汉航天大道,占地300余亩,拥有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电子装配等12个高水平实训中心,形成“航天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三大专业集群。学校深度践行“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研究院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6%,在西南地区职业院校中展现出显著的产教融合优势。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65年创建的三线建设时期航天技工学校,2004年整体搬迁至广汉并升格为全日制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办学定位聚焦“航天工艺传承”与“智能制造创新”,形成“技能奠基+创新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2004年 | 迁址广汉 | 校区面积扩大至300亩,建立航天特种加工实训基地 |
2012年 | 国家示范校建设 | 获中央财政1.2亿元专项支持,建成航天复杂构件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
2021年 | 双高计划申报 | 航空发动机装配技术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
二、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航天工艺+智能升级”专业矩阵,开设飞行器制造、航天电子等8个航天特有专业,其中数控技术(航天方向)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课程体系采用“三阶递进”模式:基础技能层(普适性岗位能力)、专项技术层(航天工艺标准)、创新应用层(数字化改造能力)。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项目 |
---|---|---|
航天制造 | 航天精密测量技术、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 火箭整流罩装配实训 |
智能装备 | 工业机器人编程、数字孪生技术 | 卫星支架数字化加工 |
电子信息 | 航天传感器应用、FPGA设计 | 卫星通信模块调试 |
三、师资队伍与教研实力
通过“航天专家驻校+企业技术骨干轮岗”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全国技术能手5人,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达40%。近三年完成航天领域技术攻关17项,获国防专利授权4件。
师资类型 | 人数 | 代表性成果 |
---|---|---|
航天工艺大师 | 8人 | 参与长征系列火箭部件加工工艺开发 |
企业技术总监 | 12人 | 主导某型号卫星总装流程优化 |
省级教学名师 | 3人 | 开发《航天特种焊接》国家规划教材 |
四、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
校内建成航天产品真实生产环境实训工坊,配备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机等高端设备230台套。与京东方、四川九洲等企业共建“厂中校”6个,实现“教室-车间-研发中心”空间一体化。
实训基地类型 | 设备价值 | 年培训量 |
---|---|---|
航天特种加工中心 | 8500万元 | 1200人次/年 |
智能装备实训场 | 3200万元 | 800人次/年 |
航天电子创新中心 | 2800万元 | 600人次/年 |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主要进入航天七院、中国商飞等央企,部分进入华为、京东方等民企。2022年毕业生起薪均值达5800元,显著高于四川省高职平均水平。年开展军工企业技能培训超3000人次,承担某型军用无人机部件生产工艺标准化制定。
就业指标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
对口就业率 | 89.2% | 91.5% | 92.6% |
央企就业占比 | 61% | 64% | 67% |
平均起薪 | 5320元 | 5680元 | 5890元 |
六、科技创新与竞赛成绩
近三年师生获国防科技工业职教成果奖3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2023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航天精密零件加工赛项实现金牌三连冠,智能飞行器应用赛项首获一等奖。
赛事名称 | 获奖年份 | 奖项等级 | 参赛项目 |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2021-2023 | 3金2银 | 航天零部件加工、无人机装配 |
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竞赛 | 2022 | 一等奖 | 空间站部件热控设计 |
四川省“工匠杯”比武 | 2023 | 团体冠军 | 多轴精密加工 |
七、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
推行“航天工匠精神”培育工程,设立“钱学森”实验班,实施“技能大师+思政导师”双导制。校园文化节包含航天模型制作大赛、北斗导航应用创意赛等特色活动,学生社团中航天爱好者协会成员达600人。
文化品牌 | 活动形式 | 参与规模 |
---|---|---|
航天文化月 | 院士讲座、航天器拆解体验 | 2000+人次/年 |
技能大师工作室 | 1v1师徒传承、工艺创新孵化 | 150组/年 |
航天科普志愿队 | 周边中小学航天知识普及 | 服务5000+学生 |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当前面临新能源产业冲击下传统航天专业招生压力、智能制造转型中的师资结构矛盾等挑战。未来将重点建设“航天+低空经济”专业群,筹建商业航天学院,深化与长光卫星、吉利科技等新航天企业的定制培养合作。
通过持续强化航天工艺传承与智能技术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正朝着“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目标迈进,其“根植航天、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实践,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