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核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石校区(川核大石校区)

四川核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石校区(川核大石校区)

四川核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石校区是依托中国核工业体系创办的高职院校重要校区,承载着为核电行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使命。校区位于广元市大石镇,占地约300亩,依托周边核工业企业资源,形成“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模式。校区以核电设备维护、核化工技术、放射防护等专业为核心,配备核电站模拟实训室、核检测实验室等高端教学设施,同时与中核集团下属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近年来,校区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1+X”证书制度试点,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85%,成为西南地区核工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

四	川核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石校区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

大石校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大石镇,地处川北山区与盆地过渡带,毗邻中核集团四川核工业基地。校区距离广元市区约30公里,通过G5京昆高速和宝成铁路形成便捷交通网络。周边分布着中国铀矿采冶站点、核燃料元件加工厂等产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天然优势。

区位特征 具体表现 行业关联度
地理坐标 北纬32°21',东经105°43' 靠近秦巴山区核设施集群
交通条件 高速/铁路/省道三级路网 保障企业技术员快速到岗
产业密度 每平方公里核企数量达0.7家 全国核工业聚集度前五区域

二、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校区前身为1978年组建的核工业部技工学校,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历经三次重大扩建,现已形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位一体的功能布局。2019年被确定为国防科工局核类专业建设示范点,标志着办学层次跃升。

发展阶段 关键事件 标志性成果
初创期(1978-1999) 隶属核工业西南地质局 培养铀矿勘探技术骨干300余人
转型期(2000-2015) 开设核电设备维修专业 获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提升期(2016-至今)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开发核应急演练数字平台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校区构建“核技术+智能装备”专业集群,设置核工程类、机电类、信息类三大专业群。其中核化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核电方向)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类别 核心课程 职业认证
核工程技术 反应堆物理、辐射防护、核仪表控制 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测资格
智能焊接技术 机器人编程、压力容器焊接、金相分析 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认证
电力系统自动化 核电站电气系统、继电保护、DCS组态 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

四、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校区现有专任教师1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2%,“双师型”教师达78%。建有省级核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近三年承担军工科研项目12项,横向课题经费超800万元。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

师资结构 企业兼职教师 科研转化
教授/副教授比例 中核集团特聘专家32人 专利成果转化收益超500万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企业技术总监授课学时占比20% 开发核电运维虚拟仿真系统3套
双师素质教师 参与EPC项目技术攻关15人次 出版核类专业教材21部

五、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校区建有国内领先的核技术实训中心,包含三代核电站模拟机房、核辐射检测实验室等23个专项实训场所。与中核建中公司共建“厂中校”,配备价值1.2亿元的真实生产设备。虚拟仿真中心可开展核岛安装VR训练。

设施类型 技术参数 教学功能
核电站模拟控制系统 全范围模拟M310堆型 培养主控室操作员
放射性物质检测室 配备α/β/γ能谱仪 辐射防护课程实操
核级焊工实训场 埋弧焊/氩弧焊复合工位 压力容器焊接考证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校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毕业生持有特种作业证比例达92%。与中核集团、中广核等企业建立订单班,近五年向核电行业输送技术人才1300余名,部分优秀毕业生参与“华龙一号”海外项目建设。

就业指标 2023届数据 行业对比
对口就业率 87.6% 高于全国核类专业均值12%
起薪水平 5800-7200元/月 达四川省制造业平均工资1.3倍
岗位分布 核电站运维42%、核设备制造35% 匹配区域核产业链结构

七、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校区年均开展核安全知识培训超5000人次,为周边核设施提供技术支持20余项。牵头制定《压水堆核电站辅助系统检修规程》等行业标准3项,开发的核应急演练系统被应急管理部列为推荐产品。

服务领域 典型案例 社会效益
技术培训 秦山核电站新员工岗前培训 年降低企业招聘成本300万元
标准制定 《核级密封件检测规范》编制 填补行业技术空白
社区服务 辐射防护科普讲座进校园 覆盖青少年1.2万人次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方向

四	川核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石校区

面对核电智能化转型趋势,校区需突破传统技能培养模式,加强人工智能与核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当前存在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国际化师资不足等问题。未来将重点建设“智慧核电厂”数字孪生平台,探索“中文+核技术”国际化培养体系。

  • 设备升级计划:三年内投入4000万元更新数字化实训设备
  • 国际合作路径: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建远程教学中心
  • 专业拓展方向:增设核安保管理、核医学技术等新兴专业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