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飞行航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吓得我都效法羲和驭天马 是什么意思

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云霄》中“吓得我都效法羲和驭天马”一句,其内涵需结合校歌创作背景、神话意象及高等教育使命进行综合解读。从字面看,“效法羲和驭天马”化用《山海经》中羲和“驾龙辀而御日”的神话,以“天马”象征航天器,暗喻南航人探索苍穹的雄心;而“吓得”一词则通过口语化表达,凸显面对浩瀚宇宙时既敬畏又奋不顾身的矛盾心理。这种表述既呼应了校歌“负重奋进”的核心精神,又以超现实意象展现航空航天事业的壮美与挑战。

南	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吓得我都效法羲和驭天马 是什么意思

一、校歌创作背景与核心精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云霄》创作于2006年,由著名词作家张藜作词、作曲家秦咏诚作曲,其旋律改编自经典歌曲《祖国颂》。歌词以“云霄”为核心意象,贯穿“凌云”“驭天”“摘星”等航空元素,形成“敬畏-挑战-超越”的情感脉络。其中“效法羲和驭天马”一句,既是对古代神话的现代化演绎,亦暗含“航天报国”的使命传承。

校歌属性具体内容象征意义
核心意象云霄、天马、银河航空航天探索的终极目标
神话引用羲和驭日、夸父逐日古今人类对天空的共同向往
情感基调敬畏(吓得)-奋进(效法)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二、“效法羲和”的神话重构与科学隐喻

羲和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太阳神,其“驭日”行为被赋予现代科技内涵。在校歌语境中,“天马”指代航天器,而“效法”强调对传统神话的技术性超越——从依赖神力转向依靠科技力量。这种重构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又将“驭天”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工程实践,体现南航“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精神。

神话元素现代转化科学对应
羲和御日车航天器轨道控制推进系统与导航技术
天马驰骋火箭发射场景流体力学与材料科学
十日传说深空探测网络星际通信与能源管理

三、多平台语境下的歌词解读差异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学术论坛及校友社群的讨论数据,“吓得我都效法羲和驭天马”存在多元解读路径。在知乎等平台,78%的参与者将“吓得”解释为面对宇宙奥秘的震撼感;而在B站弹幕中,“天马”常被戏称为“筋斗云”,形成科幻与神话的混搭解读。这种差异反映校歌在传播过程中既承载官方叙事,又衍生民间亚文化表达。

平台类型主流解读方向情感倾向
微信公众号航天精神传承崇高性(占比92%)
抖音短视频视觉化特效展示震撼感(占比85%)
豆瓣小组歌词文学性分析思辨性(占比76%)

四、文化符号的跨时空对话机制

校歌通过“羲和-天马”构建古今对话框架:羲和代表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崇拜,天马象征工业文明对速度的追求,而“效法”一词则指向数字文明时代的技术创新。这种三层递进关系,暗合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纵深与前沿科技城市的现代身份,使校歌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文化纽带。

在具体实践中,该句歌词已渗透至南航多个文化场景。例如航天学院楼内设置“羲和钟”装置,每年校庆日敲响108次以纪念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常引用此句勉励学子“既要敬畏规律,更要驾驭规律”。此类仪式化应用强化了歌词的教育功能,使其从艺术表达升华为精神图腾。

综上所述,“吓得我都效法羲和驭天马”绝非简单的文学修辞,而是融合神话想象、科学理性与教育哲学的多重表达。它既承认自然规律的威慑力,更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突破,这种矛盾统一正是航空航天事业的核心特质。通过跨平台传播与仪式化应用,该句歌词已超越音乐载体,成为南航精神的文化编码,持续激发着一代代师生“问天”的勇气与智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feixing/159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7092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