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普通高校

上海音乐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上音校训历史)

上海音乐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背景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之一,其校训"和毅庄诚"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这四字校训源于20世纪30年代建校初期的教育理念,既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又融合了现代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追求。"和"强调艺术创作的和谐境界,"毅"彰显坚韧不拔的治学态度,"庄"要求严谨庄重的艺术品格,"诚"则奠定了音乐人诚信立身的道德基础。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校训不仅成为上音师生的精神坐标,更塑造了学院"融汇中西、德艺双馨"的办学特色,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从萌芽到辉煌的历程。下文将深入解析校训的诞生背景、历史演变及其对学院发展的深远影响。

上	海音乐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

一、校训"和毅庄诚"的诞生与时代背景

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创立时,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首任院长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校训的雏形在这一思想土壤中逐渐形成:

  • 中西文化碰撞:创办团队既包含萧友梅等留洋音乐家,也有继承国乐传统的名家,需要共同的价值纽带
  • 战乱中的坚守:抗战时期学院六次迁校仍坚持办学,"毅"字精神成为师生共渡难关的力量源泉
  • 教育救国理想:当时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几乎空白,校训承载着塑造国民艺术修养的使命

1935年学院正式确定四字校训,其中"和"字借鉴《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哲学观,体现音乐作为心灵桥梁的本质属性。建校初期的课程体系已展现出这种平衡: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研究并行,小提琴专业与古琴传承共处。

二、四个核心字的深层解读

1. 和:多元共生的艺术境界

在音乐教育中具体表现为:中西乐理的贯通教学、传统与现代作品的并重研习、跨学科艺术实践的鼓励。1956年民乐系的设立,正是对"和"理念的制度化延伸,使琵琶与钢琴在同一个校园获得同等学术地位。

2. 毅:百年不变的学术坚守

贺绿汀院长在特殊时期仍保护学院珍贵乐谱的史实,成为"毅"字精神的典型注脚。现代学制中,六年制附中-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体系,要求学生持续十年以上的专业技能锤炼,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传承。

3. 庄:艺术尊严的永恒追求

从周小燕教授要求"舞台着装必须庄重"的教学细节,到当代学术委员会对论文抄袭的零容忍政策,都体现了对艺术严肃性的维护。学院图书馆保存的民国时期手抄工尺谱,其一丝不苟的记谱方式堪称"庄"字的物质载体。

4. 诚:德艺双馨的立身之本

上世纪80年代恢复招生时,学院将"诚信考试"写入招生简章首要条款。近年推出的"艺术实践学分"制度,明确规定商业演出与公益演出的同等评价标准,延续了以诚立艺的传统。

三、历史转折中的校训演进

校训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抗战时期(1937-1945):"和"强调用音乐凝聚抗战力量,师生组成宣传队创作《长城谣》等救亡歌曲
  • 建国初期(1949-1965):校训融入"为人民服务"思想,民歌采风成为作曲专业必修实践课
  • 改革开放(1978-2000):在"庄"的要求中加入知识产权意识,建立中国首个音乐著作权教研室
  • 新时代(2012至今):"和"延伸至国际交流,与世界顶尖音乐学院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2007年建院80周年之际,学院对校训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出版《和毅庄诚——上音精神读本》,将原本停留在石刻牌匾上的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育实践指南。

四、校训对学科建设的实际影响

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校训通过以下路径塑造了学院特色:

课程体系层面

  • 必修课《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并置,体现"和"的理念
  • 所有专业设置《艺术伦理》课程,落实"诚"的要求
  • 表演专业"舞台实践周"制度,考验学生"毅"的坚持

人才培养层面

  • "音乐英才计划"选拔标准明确要求"德艺综合评价"
  • 原创歌剧《贺绿汀》排演成为思政教育与专业结合的典范
  • 国际比赛中屡获佳绩的学子需完成校史馆志愿讲解任务

五、校训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进入21世纪,校训精神通过三种创新方式获得新生:

1.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

运用AI技术修复1929年老唱片时,技术团队严格遵循"庄"的原则,绝不人为美化历史录音的原始特征。建成全球首个"中国传统音乐数字基因库",实现古今之"和"。

2. 跨界融合新探索

电子音乐专业开设《庄子哲学与声音艺术》课程,在"和"的框架下探索科技与人文的对话。2021年建立的音乐治疗中心,将"诚"的精神延伸至社会服务领域。

3. 国际话语体系构建

英文版校训"Harmony, Perseverance, Dignity, Sincerity"被纳入国际音乐教育联盟核心文献。在共建"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过程中,上音将"和"的理念发展为文明互鉴的具体实践。

六、校训物质载体的文化表达

学院通过实体空间让校训精神可视化:

  • 汾阳路校区正门照壁镌刻的校训书法,采用金石篆刻工艺永久保存
  • 贺绿汀音乐厅门厅设有校训主题浮雕,展现四字对应的历史场景
  • 数字校史馆开设VR校训解读专区,可用手机扫描获取动态阐释
  • 每年新生入学典礼的"校训传承"环节,由院士教授亲授纪念徽章

这些载体不仅是校园景观,更构成持续性的价值教育场域。2019年落成的"校训文化长廊",通过交互式屏幕展示历代校友践行校训的事迹,使抽象理念转化为生动案例。

七、名家记忆中的校训实践

在不同时期的学院代表人物回忆中,校训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丁善德(作曲家)回忆录记载,1941年随校内迁时,教师们轮流背负音乐学院唯一一台钢琴翻越山路,"毅"字精神具体化为肩膀上的血痕。

廖昌永(声乐教育家)提及留学归国时,周小燕教授要求他"用诚心对待每个音符",连续三个月每天单独辅导语言发音。

现院长林在勇在《音乐艺术》撰文指出,当代音乐教育要"以和促创,以毅求精,以庄立品,以诚树人",将校训升华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方法论。

八、比较视野中的校训独特性

相较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勤奋求实"、中国音乐学院的"仁爱诚信",上音校训的独特性在于:

  • 系统性:四字构成创作态度-治学精神-艺术品格-道德修养的完整链条
  • 辩证性:"和"与"毅"形成包容与执着的张力,"庄"与"诚"构建外在表现与内在修为的统一
  • 延续性:九十五年来未改文字,只做内涵拓展,体现文化自信

这种独特性使校训既能指导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十年磨一曲"的创作实践,也能启发当代学生用电子音乐表现《诗经》意境的前卫尝试。

九、校训对音乐教育哲学的贡献

从更高层面看,校训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

1. 审美维度

突破技术至上的局限,提出"艺格"与"人格"同步提升的美育观。2020年设立的"音乐人文研究院",专门研究校训蕴含的艺术伦理学。

2. 社会维度

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文化发展结合。抗疫期间师生创作的云合唱《明天会更好》,获评"用'和'的精神抚慰心灵"。

3. 全球化维度

在文明对话中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院"世界音乐教研室"收藏的87国民族乐器,成为"和"理念的物质见证。

十、面向未来的校训传承创新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校训精神正在产生新的实践形态:

  • 开设"音乐人工智能"微专业,要求技术研发必须符合"庄"的伦理规范
  • 建立"校训践行指数",将抽象价值观量化为师生评价参考指标
  • 发起"全球音乐院校校长论坛",推动校训理念的国际传播
  • 开发校训主题NFT数字藏品,用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精神遗产

从石库门校舍到现代化校园,从78名首届学生到今日万余名校友,"和毅庄诚"始终是上海音乐学院最鲜明的文化基因。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这四字校训将继续指引学院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音乐人才,在世界艺术教育领域发出更强的中国声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28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