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校训的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注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也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校训不仅凝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更反映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要求。“厚德强技,知行合一”是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的校训,这一表述既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又突出了技能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鲜明特色。
“厚德”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品行的重视,要求师生以高尚的品格立身;而“强技”则紧扣职业教育的使命,强调专业技能的精进与创新。后半部分“知行合一”进一步点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路径,与职业教育强调实操能力的培养方向高度契合。这一校训不仅与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相呼应,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深入理解这一校训的内涵,有助于把握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将从校训的历史渊源、具体释义、实践路径、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结合学校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实际举措,全面阐释校训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并指导师生的日常行为。
一、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校训的确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作为一所成立于2001年的高职院校,学校在创办初期便明确了“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宗旨。校训的提炼历经了以下阶段:
- 初步探索期(2001-2005年): 学校在筹建和初期发展中,注重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的先进经验,初步形成了“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
- 文化凝练期(2006-2010年): 结合云南省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将“实践导向”作为核心特色,校训的框架逐渐清晰。
- 正式确立期(2011年至今): 经过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专家论证,“厚德强技,知行合一”被最终确定为校训,并写入学校章程。
校训的确立还受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同时,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为重点领域,校训中的“强技”直接呼应了这些专业对高水平技能的要求。
二、校训的逐词释义与内涵解析
“厚德强技,知行合一”八字校训,每一部分均有深刻的内涵,且彼此之间形成逻辑关联:
- 厚德: “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以宽容仁厚的品德承载责任。在学校语境中,体现为要求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同时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 强技: 直接指向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通过系统化训练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1+X”证书制度等途径,确保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
- 知行合一: 这一理念反对“重理论轻实践”或“重操作轻思考”的片面倾向,要求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成长。例如,学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就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实践。
校训的整体逻辑可以概括为:以德为基,以技立身,通过知行互促实现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高度一致。
三、校训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将校训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课程体系设计: 在公共基础课中嵌入“职业素养”模块,例如开设《工匠精神导论》;专业课则采用“理论+实训+顶岗实习”的三段式教学,确保技能培养不断线。
- 校企合作模式: 与华为、云南白药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真实生产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时,既锻炼技术能力,也培养团队协作等职业品德。
- 校园文化活动: 定期举办“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通过“道德讲堂”等活动强化品德教育。
以信息技术专业群为例,学生在三年级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企业实践,并提交结合实操的技术改进报告,这正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四、校训对师生发展的指导意义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对师生成长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 对学生: 明确了“做什么样的人”和“学什么样的技”的双重目标。近年来,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率提升40%,就业对口率达85%以上。
- 对教师: 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60%,多数教师承担过横向技术项目。
- 对学校整体: 校训精神助推了特色专业建设,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直接体现了“强技”与“知行合一”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校训还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例如,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考核成绩,还纳入“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操守”等维度,形成多元化的评估标准。
五、校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校训的落地与云南省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 产业适配性: 针对云南打造“数字云南”的战略,学校在“强技”中突出大数据、云计算等技能培养,近三年为当地输送了1200余名信息技术人才。
- 乡村振兴服务: 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师生团队参与边疆地区电商扶贫项目,帮助农户搭建网络销售平台,体现“厚德”中的社会责任。
- 终身学习支持: 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培训量超5000人次,使校训精神惠及更广泛群体。
这种互动表明,校训不仅是校园内的育人准则,更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的重要精神纽带。
六、校训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为深化校训认同,学校构建了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
- 视觉化呈现: 校训铭刻于校园主广场的文化石上,并融入校徽、宣传册等视觉标识系统。
- 仪式化强化: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集体诵读校训,毕业生获赠印有校训的纪念品。
- 新媒体传播: 通过微信公众号“校训故事”专栏,展示师生践行校训的典型案例。
这些举措使校训从文字表述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根据校内调查,超过90%的学生能准确理解校训含义,并将其作为自我要求的依据。
七、校训的未来发展与创新空间
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校训的实践仍需与时俱进:
- 与国际标准接轨: 在“强技”中融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 拓展“知行”载体: 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等新技术,构建更丰富的实践教学场景。
- 深化评价改革: 建立基于校训的“德技融合”评价指标,避免技能与品德培养“两张皮”。
可以预见,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不断强化,校训“厚德强技,知行合一”将继续引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