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校训及其历史的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技,笃学创新”,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厚德”强调品德修养,体现了职业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视;“强技”突出技能培养,彰显了职业院校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特色;“笃学”倡导严谨治学,反映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创新”则呼应时代需求,鼓励师生在专业领域开拓进取。 校训的形成与学校历史息息相关。学院前身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建设浪潮而诞生,最初以培养建筑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历经数十载发展,校训的确立既是对行业需求的回应,也是对教育使命的升华。它不仅承载了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更融入了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当代内涵。校训的每一次调整与固化,均映射出学校对育人方向的深刻思考,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坐标。校训的文本解析与核心内涵
“厚德强技,笃学创新”作为校训,每一个词均有其特定指向。首先,“厚德”源自《周易》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师生以宽厚仁德立身,这与建筑行业注重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的特性高度契合。
“强技”直指职业教育的本质,即通过强化技术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学院依托建筑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强技”具象化为测量、施工、设计等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
“笃学”强调学习态度,倡导脚踏实地、专注深耕。建筑行业的复杂性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灵活应用,这一词汇正是对学风建设的精准提炼。
“创新”则体现时代精神。从绿色建筑到智能建造,校训鼓励师生突破传统,适应产业升级需求。四组词汇层层递进,构成“德育—技能—学风—发展”的完整闭环。
校训的历史沿革与时代背景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演变过程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
- 初创期(1950—1980年代):学校前身以“技术为本、服务建设”为口号,未形成系统校训,但强调实操能力的传统已初现端倪。
- 成型期(1990—2010年):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德技兼修”理念被提出,校训雏形逐渐清晰。2004年合并组建高职院校后,正式纳入“创新”要素。
- 确立期(2010年至今):经全校研讨,2012年最终确定现校训,并写入章程。这一阶段恰逢建筑行业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校训的“创新”导向更具现实意义。
校训的调整背后,既有政策引领(如国家推动“工匠精神”培育),也有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回应。例如,重庆作为“山水城市”的定位,促使校训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
校训与学校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渗透于学院各项工作中:
- 课程设计:“强技”体现为实训课时占比超50%,建有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特色实验室。
- 德育体系:通过“建筑文化节”“鲁班讲堂”等活动,将“厚德”与行业文化结合。
- 师资建设:教师团队需同时具备“双师型”资质(工程师+教师),践行“笃学创新”要求。
典型案例是学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直接对接施工现场需求,完美诠释校训中“技”与“德”的协同。
校训对师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校训通过多种载体内化为师生行为准则:
- 校园文化:校训石刻、主题雕塑等景观强化视觉记忆,校史馆设置“践行校训”专题展区。
- 考核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职业操守”(厚德)与“技能竞赛成绩”(强技)各占30%权重。
- 校友影响:优秀校友案例(如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被纳入新生教育,彰显校训的现实生命力。
调研显示,87%的毕业生认为校训对其职业发展“有显著指导作用”,尤其在处理工程质量与效益冲突时,“厚德”成为重要决策依据。
校训与建筑行业精神的关联性分析
建筑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校训的独特价值:
- 工程伦理:“厚德”对应建筑质量终身责任制,要求从业者坚守底线。
- 技术迭代:“强技”与“创新”回应BIM、3D打印等技术变革,推动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 团队协作:“笃学”培养的严谨作风,有助于减少施工误差与沟通成本。
例如,学院参与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中,师生团队既需创新使用本地材料(创新),又需遵循传统工艺规范(笃学),校训成为平衡多方要求的支点。
校训的未来适应性探讨
面对智能建造、碳中和等新趋势,校训内涵需持续拓展:
- 技术维度:“强技”将涵盖无人机测绘、建筑机器人操作等新兴技能。
- 伦理维度:“厚德”需增加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等内容。
- 载体创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使校训教育融入元宇宙等新场景。
校训的开放性为其生命力提供保障。正如学院在“一带一路”海外项目中,将“创新”延伸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强大包容性。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晶,也是面向未来的承诺。从巴渝山地到数字工地,这所学院的师生始终以“厚德强技,笃学创新”为行动纲领,为中国建造注入源源不断的职业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