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培养林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是甘肃省唯一一所以林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扎根西北生态屏障建设,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林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学校以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为导向,形成了涵盖林业工程、生态保护、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专业体系。其校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历经多次改制与升级,逐步从单一的中专教育发展为综合性高职院校,展现了甘肃林业职业教育的蓬勃生命力。学校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为西部林业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学校简介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立足林业、服务生态、面向社会”为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形成了以林业技术为核心,环境工程、园林艺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 办学规模:校园占地面积近千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在校生规模超万人。
- 专业设置:开设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30余个专业,其中林业技术、园林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
- 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500余人,高级职称占比4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 科研成果: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专利授权30余项,在荒漠化防治、林木育种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学校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0余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
二、校史概述:从艰苦创业到跨越发展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甘肃省林业学校,初期以培养基层林业技术员为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为西北地区输送了大批林业建设骨干。
- 初创阶段(1956-1978):建校之初仅设林业、造林两个专业,师生参与天水地区荒山绿化工程,奠定了实践育人传统。
- 改革发展阶段(1979-2000):1984年升格为中专,增设园林、水土保持专业;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 高职转型阶段(2001-2015):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制为高职院校,更名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计划。
- 提质升级阶段(2016至今):2019年获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正式更名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标志着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
在校史进程中,学校参与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项目,涌现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治沙英雄等杰出校友。
三、办学特色与优势
学校秉承“崇德尚能、树木树人”的校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 生态教育品牌: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绿色课堂”,开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保护》等特色教材。
- 产教融合模式:与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共建产业学院,推行“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培养模式,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占比超70%。
- 国际交流合作:与德国、芬兰等国林业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引进欧洲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
四、社会服务与贡献
作为甘肃林业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技术推广:研发的“干旱区造林技术”在河西走廊推广,累计增加绿化面积50万亩;
- 乡村振兴:开展林下经济培训,帮助陇南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
- 应急抢险:2020年陇南暴洪灾害中,师生团队完成30公里受损林区勘测,获省政府表彰。
五、未来发展规划
面向“十四五”,学校确立了“建设西北一流林业职业大学”的目标,重点推进:
- 专业升级:筹建智慧林业、碳汇计量等新兴专业,对接“双碳”战略需求;
- 平台建设:建设甘肃省林业大数据中心、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人才培养:实施“卓越林业技师”培养计划,探索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
通过七十余年的积淀,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大学已成长为西北地区林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校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