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其校训“崇德尚学,厚生致远”深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传承。校训中的“崇德”强调道德修养,“尚学”倡导学术追求,“厚生”关注社会责任,“致远”则寄寓长远发展愿景。这一校训的形成植根于学校的发展历程,融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精神与传统人文思想,既呼应了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要求,也契合了区域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校训,学校传递出以德立校、以学兴校、以生为本、以远为志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精神指南。
一、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校训的文本解析
校训“崇德尚学,厚生致远”由四个关键词构成,每一部分均有丰富的内涵:- 崇德:源自儒家思想,强调品德塑造是教育的根本。学校将德育置于首位,要求师生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规范言行。
- 尚学:体现对学术的敬畏与追求,鼓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呼应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 厚生:取自“厚生利用”,倡导服务社会、关爱生命的理念,凸显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责任感。
- 致远:寓意立足长远,既指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宏大志向。
四者逻辑紧密,从个人修养到社会贡献,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
二、校训的历史沿革与形成背景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诞生与学校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初创阶段(2003年前后):学校前身为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以工科为主,初步提出“务实创新”的办学口号。
- 转型期(2012年更名后):独立为本科院校后,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校方广泛征集意见,最终在2015年前后正式确立现校训。
- 文化融合:校训吸收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中的实干精神,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先进理念,如MIT的“知行合一”思想。
校训的定型标志着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转变,是校园文化成熟的象征。
三、校训与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不仅是口号,更通过具体举措落地:- 课程体系设计:通识课程中增设《工程伦理》《科技史》等,强化“崇德”与“尚学”的结合。
- 学生活动:开展“厚生公益计划”,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践行社会责任。
- 师资建设:通过“致远学者”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学科长远发展。
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中,学校将“尚学”转化为“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与哈电集团等企业共建实验室。
四、校训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渊源
校训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多重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崇德”对应《大学》的“明明德”,“厚生”与《尚书》的“正德利用厚生”一脉相承。
- 现代教育思想:蔡元培“五育并举”中的德育与智育,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观。
- 苏联工科教育影响: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校训中的“尚学”继承了苏联模式中对技术教育的重视。
这种多元融合使校训既有文化厚度,又具时代适应性。
五、校训的传播与社会认同
学校通过多维度推广校训文化:- 视觉符号化:将校训镌刻于主楼广场的校训石,设计成毕业纪念章的核心图案。
- 媒介传播:招生宣传片以校训为叙事主线,微信公众号开设“校训故事”专栏。
- 社会反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扎实、责任心强”,间接验证校训的育人成效。
2021年校庆期间,校友捐赠的“致远奖学金”成为校训影响力的生动注脚。
六、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训被赋予新的意义:- 德育创新:将工匠精神、科技伦理纳入“崇德”内涵,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挑战。
- 学科交叉:“尚学”延伸为打破专业壁垒,推动智能建造、数字媒体等跨界融合。
- 可持续发展:“厚生致远”与“双碳”目标结合,绿色技术课程成为培养方案新增点。
未来,校训将继续引导学校在应用型高校转型中保持特色,为东北振兴输送更多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