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高职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对校园文化的凝练,更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校训的提出与演变,既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也与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以下将围绕校训的具体内容、历史渊源、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校训的具体内涵
厚德强能 砺志创新作为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包含四个关键词,每一部分都承载着深刻的含义:
- 厚德: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为先”,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倡导师生以德立身,注重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 强能:突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技能培养。学校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 砺志:意为磨炼意志,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挑战。这一精神尤其适合职业教育学生,助力他们在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
- 创新:呼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在技术技能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素质人才。
校训的四个部分相辅相成,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又融入了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价值体系。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学校的发展逐步凝练而成。学校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南宁职业大学,后经多次合并与升级,逐渐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大学。校训的提出与以下几个阶段密切相关:
- 初创阶段(1980s-1990s):学校定位为地方职业院校,校风以“务实、勤奋”为主导,尚未形成明确的校训。
- 转型阶段(2000s):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学校开始注重文化内涵建设,提出了“技能立业、德育为先”的初步理念。
- 确立阶段(2010s至今):在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后,学校结合新时代需求,正式将“厚德强能 砺志创新”确定为校训。
校训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学校从单一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展现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升级。
三、校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体现
校训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办学实践之中。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育人导向:学校通过课程思政、职业素养教育等途径强化“厚德”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 教学改革:围绕“强能”目标,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
- 校园文化:通过“砺志”主题活动(如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 科研创新:学校鼓励师生参与技术研发,设立创新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现“创新”要求。
这些实践举措使校训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基因。
四、校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不仅服务于校内人才培养,还与广西及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 服务地方产业:校训中的“强能”与“创新”直接对应广西重点发展的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产业需求。
- 促进就业创业:通过“砺志”教育,学校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技术技能人才。
- 文化传承:“厚德”理念与广西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
这种关联性使得校训不仅是学校的灵魂,更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
五、校训的对比分析与特色
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校训相比,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具有鲜明的特色:
- 平衡性与综合性:多数职业院校校训侧重“技能”或“应用”,而南职大校训兼顾德、能、志、新四维,更具全面性。
- 时代性:“创新”的加入反映了学校对产业变革的前瞻性把握。
- 地域性:校训语言简洁有力,符合广西人朴实坚韧的地域性格。
这种特色使校训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也为学校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校训的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持续深化:
- 内涵拓展:在智能时代,“强能”与“创新”可能被赋予数字化、绿色化等新内涵。
- 形式创新:通过新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校训的传播与实践方式将更加多样化。
- 国际融合: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厚德强能”的理念可能与全球技能标准进一步对接。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动态适应性,未来它将继续引领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新的高度。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校训厚德强能 砺志创新是学校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的结晶。从道德修养到技能锤炼,从意志磨砺到思维突破,这一校训不仅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品格,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随着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校训的价值将进一步彰显,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