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塔里木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塔大何时建校)

关于塔里木大学建校时间的综合评述塔里木大学的建校时间,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时代烙印的命题,它远非一个简单的年份数字所能概括。准确而言,塔里木大学创立于1958年。这一年,正值国家开发建设大西北、巩固边疆的关键时期,其诞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校名最初为“塔里木河农业大学”,这一名称直观地反映了其立足塔里木盆地、以农科为起点的鲜明办学定位。建校之初,学校便肩负着为广袤的南疆地区培养急需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屯垦戍边事业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因此,1958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起点,更象征着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的奠基与发端。深入探究其建校历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与国家屯垦戍边史、新疆教育发展史、南疆社会进步史紧密交织的壮丽史诗。从最初的创业维艰,到后来的稳步发展,再到新时代的跨越式提升,塔里木大学的每一步成长都深深嵌入在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理解1958年这一建校年份,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才能深刻领会这所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高等学府所承载的特殊价值与不可替代的时代贡献,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塔里木大学的创建背景与时代呼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疆,百业待兴,巩固边防、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极其艰巨。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屯垦戍边的重大战略决策,数十万军垦战士奔赴天山南北,在戈壁荒滩上开垦出片片绿洲。事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瓶颈。尤其是在地域辽阔、条件艰苦的南疆地区,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所专门的高等院校,扎根于此,为这片热土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人才。

在这一时代强音的召唤下,1958年,塔里木大学的筹建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并迅速推进。它的创建,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意志与地方需求同频共振的结果。当时,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对创办这所学校倾注了大量心血,将其定位为服务兵团事业、服务南疆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校址选定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这里当时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万古荒原,选择在此建校,本身就体现了创业者们“战天斗地、向沙漠要绿洲、向荒原要人才”的豪情壮志与战略眼光。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塔里木大学的血脉中就融入了忠诚、担当、奉献的基因,其命运便与南疆的稳定与发展紧密相连。

建校初期的艰辛创业与历史沿革

1958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被载入塔里木大学史册的光辉日子。这一天,学校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举行了开学典礼,正式宣告成立,初始校名为“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创业之初,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没有现成的校舍,师生们就自己动手,挖地窝子、打土坯、盖房子;缺乏教学设备,就想方设法因陋就简;教材不足,教师们就结合当地实际自编讲义。第一代塔大人发扬南泥湾精神,边学习、边生产、边建设,在广袤的戈壁荒原上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办学之路。

学校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迁,这些变迁也深刻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 初创与探索期(1958-1966): 建校后,学校迅速投入教学和开荒生产。1960年,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学校更名为“塔里木农垦大学”,隶属关系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农学、畜牧、园林等为核心的专业体系,为南疆和兵团输送了第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
  • 动荡与坚守期(1966-1976): 与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甚至一度面临停办的困境。但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血脉得以延续,许多师生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进行农业科学试验和技术推广,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坚守精神。
  • 恢复与发展期(1977年后):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学秩序全面恢复,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科专业不断拓展。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塔里木大学”,标志着其从一所单一的农垦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重要转变,服务面向也更加广阔。

这一曲折而光辉的历程表明,1958年播下的种子,历经风雨洗礼,最终深深扎根于边疆沃土,茁壮成长。

“胡杨精神”的孕育与内涵

在长达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塔里木大学逐渐孕育并形成了以其校训和办学特色为核心的独特文化品格——被世人广为赞颂的“胡杨精神”。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最具生命力的树种,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象征着最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塔里木大学及其历代师生员工的真实写照。

“胡杨精神”的内涵丰富而深刻,主要包括:

  •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基础条件,一代代塔大人没有退缩,而是以“沙漠学府”的豪情,用双手和汗水建设美好校园,这种精神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塔里木大学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志,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 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学校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新疆、扎根南疆,特别是基层和艰苦地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这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特色,是“胡杨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 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 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边疆需要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将论文写在南疆大地上,将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为南疆的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精神,源于1958年那个火红的创业年代,并在后续的岁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塔里木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鲜明标识。

新时代的跨越发展与使命担当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塔里木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新-疆工作大局的持续巩固,学校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教育部、兵团以及社会各界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办学规模与层次显著提升: 学校从最初的几个专科专业,发展到如今拥有多个学科门类、数十个本科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大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拔地而起,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学科特色与优势更加鲜明: 在保持农、理、工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学校大力发展与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如民族学、边疆治理、文化旅游、信息技术等,形成了“以农为优势,理工农医经管文法教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因政治坚定、专业扎实、吃苦耐劳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服务社会能力持续增强: 学校紧密围绕南疆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节水灌溉、特色林果、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民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南疆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促进作用突出: 作为南疆地区的重要高等学府,塔里木大学是多民族师生共学共居的大家庭,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历史坐标下的建校时间意义再审视

回望历史,1958年作为塔里木大学的建校元年,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时间标记。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铭刻着创业者的艰辛与荣光;它是一个历史的起点,开启了一段与祖国边疆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平凡历程;它更是一种力量的源泉,激励着今天的塔大人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塔里木大学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它所肩负的使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光荣而艰巨。在服务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在新-疆工作总目标实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塔里木大学必将以其独特的“胡杨精神”和扎实的办学成效,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篇章。而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那个在塔里木河畔点燃教育星火的1958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45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9846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