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港科大(广州)校训)

关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训的综合评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训“博学笃行”,虽仅有四字,却意蕴深远,精准地概括了这所新兴学府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魂与时代使命。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其母体——香港科技大学校训“恒毅笃行”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这一转变深刻反映了港科大(广州)在新时代、新地域背景下的独特定位与战略雄心。“博学”源自中华传统经典《礼记·中庸》,倡导的是一种广博汲取知识、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这与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致力于融合学科教育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在知识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单一学科的深度挖掘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博学”正是对这一时代需求的直接回应,要求学生与学者必须具备跨领域的视野与知识整合能力。而“笃行”则强调将所学知识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注重行动的切实性、有效性与社会价值,体现了学校强烈的应用导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二者相辅相成,“博学”是“笃行”的基础与源泉,确保行动的方向正确与根基深厚;“笃行”是“博学”的目的与检验,推动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社会福祉。
因此,“博学笃行”不仅是悬挂于墙上的格言,更是港科大(广州)贯穿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科研攻关乃至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指引着其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尖端创新人才,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大局。对这则校训的深入阐述,实质上是对港科大(广州)整体教育哲学与未来蓝图的一次系统性解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训“博学笃行”的深度阐释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一所肩负新时代使命的高等学府,其校训“博学笃行”二字,言简意赅,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清晰的办学指向。这则校训不仅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更是学校独特身份认同与创新发展路径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将其置于学校诞生的宏观背景、其融合学科的教育范式以及面向未来的战略愿景中进行多维度的剖析。


一、 源流与嬗变:从“恒毅笃行”到“博学笃行”的战略升华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训并非孤立存在,它与香港科技大学的校训“恒毅笃行”有着清晰的传承与演进关系。理解这种嬗变,是把握广州校区独特精神气质的关键。

香港科技大学的“恒毅笃行”,强调了持之以恒的毅力(恒毅)与切实履行的行动力(笃行)。这一校训在港科大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激励着师生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反映了创校之初,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在特定领域实现突破的“小而精”战略。

而港科大(广州)的“博学笃行”,则将前半部分替换为“博学”。这一转变极具象征意义:

  • 战略定位的拓展: 从香港到广州,从维多利亚港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腹地,学校的舞台和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博学”意味着学校不再局限于传统学科的纵向深化,更强调面向未来产业和社会需求的横向拓展,体现了其立足大湾区、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宏大格局。
  • 教育范式的创新: 广州校区首创性地采用“融合学科”架构,彻底打破了传统院系界限。在这种模式下,“博学”成为必然要求。学生和研究者必须跨越多个知识领域,具备广阔的视野和交叉思维,才能在新设置的枢纽和学域中游刃有余。“博学”因而成为实现融合教育理念的前提和基础。
  • 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博学”一词直接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儒家对理想人格修养的完整描述。港科大(广州)取其首尾“博学”与“笃行”,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又赋予了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紧密结合,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因此,从“恒毅笃行”到“博学笃行”,是一次基于传承的主动创新,标志着港科大(广州)在其母体卓越基因的基础上,开启了一条更具包容性、交叉性和前瞻性的发展道路。


二、 “博学”的内涵:在融合中寻求知识的广度与交叉创新

“博学”在港科大(广州)的语境下,具有极其丰富和特定的含义,远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广博。

“博学”是学科壁垒的消融与知识的深度融合。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学科边界清晰,知识体系相对独立。而港科大(广州)则致力于构建一个“无疆界”的学术生态系统。其设立的四大枢纽——功能、信息、系统、社会——本身就是跨学科交融的平台。
例如,在“功能枢纽”下,可能融合了材料科学、微电子、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在“系统枢纽”下,则需整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等系统化知识。在这里,“博学”意味着学生必须主动打破思维定式,在不同学科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寻找连接点与创新点。这种“博学”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交叉融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催生全新的学科增长点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

“博学”是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洞察的结合。 作为一所国际化大学,港科大(广州)的“博学”要求师生具备全球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态、经济发展趋势和多元文化。
于此同时呢,学校扎根于广州,深耕粤港澳大湾区,这又要求其“博学”必须包含对本地乃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瓶颈、社会文化特征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博学”在于能够将最前沿的全球知识,与最接地气的本土实践相结合,从而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国际水准的创新研究。

再次,“博学”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并重。 在尖端科技驱动的今天,港科大(广州)同样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博学”不仅指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广博,也涵盖了哲学、伦理、法律、经济、艺术等人文社科领域的滋养。学校认识到,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不可能脱离其社会影响和伦理考量。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懂技术,还要理解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具备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领军人才。
因此,其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都致力于营造这种文理交融的“博学”氛围。


三、 “笃行”的要义:在实干中实现知识的价值与转化

如果说“博学”解决了“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那么“笃行”则回答了“为何学”和“如何用”的问题。它凸显了港科大(广州)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情怀。

“笃行”意味着坚定不移的实践精神。 “笃”字有忠实、专心、踏实之意。它强调的不是浅尝辄止的尝试,而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的行动。在科研上,这体现为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不畏艰难,潜心钻研,力求取得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突破性成果。在教育上,这体现为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校企合作等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直面挑战,动手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

“笃行”强调知识转化的社会价值。 港科大(广州)的定位绝非象牙塔式的纯学术研究机构。它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成为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笃行”的核心就在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学校通过建立创新工场、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鼓励师生创业等方式,搭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确保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笃行”使得大学的学术活动与国家、区域的命运紧密相连,赋予了知识创造以现实意义。

“笃行”蕴含着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 “博学”与“笃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循环。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港科大(广州)的语境下,“博学”是“知”的过程,是获取真知灼见;而“笃行”是“行”的过程,是验证、深化和拓展所知。通过“笃行”,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又会反过来促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博学”。这种知行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模式,正是创新人才成长和重大创新产生的内在规律。


四、 “博学”与“笃行”的辩证统一:塑造未来领军人才的完整闭环

博学笃行”作为一个整体,其力量在于“博学”与“笃行”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二者并非前后两个孤立的阶段,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的统一体。

一方面,“博学”是“笃行”的坚实基础和方向指引。 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视野,“笃行”很可能沦为盲目的实践或低水平的重复。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智慧城市等综合性挑战时,狭隘的知识面根本无法理解问题的全貌,更谈不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博学”确保了“笃行”的高度、广度和前瞻性,使行动建立在科学认知和系统思维之上。

另一方面,“笃行”是“博学”的价值归宿和动力源泉。 脱离了实践和应用的知识,容易陷入空泛和僵化。“笃行”为“博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检验的标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暴露出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探索新知识、学习新领域的强烈需求。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博学”,效率更高,目标更明确,生命力也更旺盛。

港科大(广州)通过其独特的融合学科体系,将这种辩证关系制度化、常态化。在一个围绕重大挑战主题(如人工智能、可持续能源、智能制造等)组建的科研团队或教学项目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笃行”目标(如开发一项新技术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聚集在一起,他们必须进行跨领域的“博学”(相互学习、知识共享),才能协同“笃行”。在这个过程中,“博学”与“笃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共同塑造着学生既具备广阔视野又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五、 校训的具象化:融入血脉的校园文化与制度设计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学校的方方面面。港科大(广州)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使“博学笃行”从文字理念转化为生动的现实。

在治理与架构上, 学校彻底摒弃了“学院-学系”的树状结构,代之以“枢纽-学域”的网状结构。这一革命性变革,从组织上强制性地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博学”。
于此同时呢,学校大力建设中央科研设施平台、创新中心等,为“笃行”提供了世界一流的硬件支持。

在人才培养上, 本科生的“红鸟”项目,以及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都深度嵌入项目制、问题导向式学习。学生从入学起,就被鼓励在真实的项目挑战中应用所学,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地、跨学科地补充知识(博学),从而实现“做中学”的“笃行”。

在科研导向与校企合作上, 学校明确鼓励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教师的研究课题往往源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研究成果也以转化为目标。这种强力的外部牵引,确保了学校的科研活动始终与“笃行”紧密相连。

在校园文化氛围上, 学校通过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创新竞赛、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开放、协作、勇于实践的社区氛围。在这里,跨学科交流(博学)成为常态,动手实践、敢于试错(笃行)受到鼓励,“博学笃行”的精神由此内化为每一位成员的自觉行动。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训“博学笃行”,是其应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浪潮的宣言书,是其开创融合学科教育新范式的指南针,更是其培养能够定义未来、引领变革的卓越人才的灵魂塑像。它根植于传统,着眼于未来,融汇了东西方的智慧,统一了知识与行动。在这四字校训的引领下,港科大(广州)正以其大胆的创新和坚实的步伐,探索着一条属于未来的高等教育之路,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对“博学笃行”最生动、最深刻的诠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59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2901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