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白城职院校训详解)

关于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白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扎根吉林西部、肩负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更是引领师生行为准则、价值追求与文化认同的核心标尺。深入解读其校训,对于理解学校的教育哲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其服务地方发展的深层逻辑具有重要意义。校训通常融合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地域文化的独特底蕴以及对学子成才的殷切期望,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字符号,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凝聚力,指导着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习实践的方方面面,是学校灵魂所在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白城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核心内涵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能,知行合一”。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精准地概括了职业教育的核心使命与高等学府的育人宗旨。它并非简单的词汇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指导学校师生治学、为业、做人的根本原则。“厚德”的深层解读与实践要求“厚德”居于校训之首,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根本任务。它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方能担当大任。

“厚德”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技术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才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它要求学子:

  • 恪守诚信:在学术上求真务实,杜绝舞弊;在未来职场中,忠于职守,信守承诺,这是现代职业人最基本的素养。
  • 秉持仁爱:关爱他人,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感恩之心,懂得回馈社会。
  • 坚守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负责,成为一个有担当、可信赖的人。
  • 弘扬正义:明辨是非,坚守原则,培养浩然正气,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抵制诱惑,维护职业的纯洁性与崇高性。

在学校层面,“厚德”融入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深植于学生心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胸怀宽广的人。

“强能”的时代意义与培养路径“强能”是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要,直接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它意指强化能力、提升技能、追求卓越,使学生具备强大的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能”的内涵极其丰富,远不止于掌握一门操作技术。它是一个复合型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

  • 精湛的专业技能:这是核心能力。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先进的实训设备、仿真的实训环境以及深入的校企合作,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践操作流程,达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胜任”的水平。
  • 卓越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侧重于应用,强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锤炼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 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固步自封意味着淘汰。“强能”也意味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革新意识,鼓励他们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甚至创造,以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
  • 关键的职业能力: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些软实力是支撑专业技能充分发挥的基石,决定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高度和广度。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如订单培养、共建产业学院等),为学生“强能”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路径,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长、技有所精。

“知行合一”的哲学根基与行动指南“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尤其由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所倡导。其核心主张是认识(“知”)和实践(“行”)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体现了“知”。

将这一哲学智慧作为校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 它批判了“知而不行”的空洞理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校训强调,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获取和理论公式的记忆,必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升华理论,防止培养出“纸上谈兵”的毕业生。
  • 它避免了“行而不知”的盲目实践:同样,也不能只埋头操作而不求甚解。校训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中思考,理解操作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逻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景,实现从“熟练工”到“智慧型工匠”的蜕变。
  • 它确立了“以行验知,以知导行”的学习方法论:这构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课堂教学为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实训实习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又反过来驱动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知行合一”体现为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广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将课堂搬到车间,将项目引入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校训三要素的辩证统一关系“厚德”、“强能”、“知行合一”三者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厚德”是“强能”与“知行合一”的方向保障和价值根基。一个人能力再强,若德行有亏,其能力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工具。唯有以“厚德”为导向,“强能”才有正面的社会价值,“知行合一”才不会偏离正道。它确保了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益、对国家有用的建设者。

“强能”是“厚德”与“知行合一”的目标体现和成果检验。“厚德”并非空泛的说教,最终需要通过卓越的“能力”来服务和贡献社会,从而实现其价值。“知行合一”的成效,也需要通过“能力”是否得到切实增强来衡量。德性的修养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最终要落脚到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上。

“知行合一”是实现“厚德”与“强能”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论。无论是德性的养成还是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知行合一”这个关键的桥梁。道德的认知必须转化为道德的行为才称得上真正的“厚德”;知识的理论必须转化为实践的技能才称得上真正的“强能”。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将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核心机制。

三者共同描绘了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理想中的毕业生画像: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厚德),一个技术精湛、能力超群的人(强能),一个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人(知行合一)。

校训与地域文化、办学定位的融合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也深深植根于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和办学定位之中。吉林西部地区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坚韧、务实重行,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与“厚德”、“知行合一”的内涵高度契合。
于此同时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其核心使命在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意味着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厚德强能,知行合一”的校训完美回应了这一需求:

  • “厚德”确保了毕业生具有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奉献精神和职业忠诚度。
  • “强能”确保了毕业生具备满足当地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实战技能,能够立即创造价值。
  • “知行合一”确保了毕业生不是眼高手低的理论家,而是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者,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因此,校训不仅是内在精神的表达,也是学校对外彰显其办学特色、服务面向和承诺的宣言,它将地域文化特质、职业教育规律和学校的发展战略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校训的传承与弘扬:融入校园文化血脉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被广泛认同和自觉践行。白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使“厚德强能,知行合一”融入校园文化的血脉,成为无处不在的育人氛围。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训被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展示在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时刻提醒师生铭记于心。在制度文化层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学生评价体系都体现了校训的精神,例如将职业道德考核纳入学生评价,将实践教学成果作为重要考评指标等。在行为文化层面,通过评选表彰“师德标兵”、“技能大师”、“实践能手”等活动,树立践行校训的榜样,引导师生见贤思齐。在精神文化层面,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校训,通过校史教育讲述校训背后的故事,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最终,校训从文字内化为精神,从理念外化为行动,成为每一位白城职院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和行为密码,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成才,成就出彩人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692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9567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