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语言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北京语言大学前身及创始人)

关于北京语言大学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其创立与发展与中国的外交战略和人文交流需求紧密相连。关于其创始人,严格来说,它并非由某一位特定的个人所创立,而是应国家需要、由中央政府决策创办的。这一决策的核心推动者是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打破国际孤立局面、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周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大量接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战略构想,并亲自关心和指导了相关院校的筹备与建立工作。
因此,周恩来总理被普遍尊崇为北京语言大学的奠基人与主要创始人。至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其历史脉络清晰而独特。它并非由其他综合性大学院系合并而成,而是“因任务而生,为使命而建”。其直接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所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提供进入中国专业院校学习前的汉语预备教育。而“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本身,又是在“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和“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其中,1950年于清华大学成立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后随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被视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起点,也是北京语言大学最初始的渊源。可以说,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是新中国为适应对外教育交流事业而专门创设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独特使命的预备教育机构,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和专门事业的正式开端。新中国外交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兴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与支持,特别是加强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新中国的外交工作需要开辟新的渠道。教育交流,特别是接收外国留学生,成为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对华友好力量的重要方式。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950年,作为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合作协定的一部分,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交换生。为了对这些完全不懂汉语的学生进行语言培训,使其具备进入中国各大学学习专业课程的能力,中央政府决定成立专门的汉语教学机构。同年,“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在清华大学成立,这被视为新中国正规对外汉语教学的“元年”。该专修班的首任主任由当时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教授兼任,具体事务则由教务处处长李棣华负责管理。这一机构的设立,虽然规模不大,却开创了历史,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建立积累了初步经验。

随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这个专修班从清华大学转入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继续承担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任务。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进一步变化,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与中国建交,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成为新兴独立国家与中国友好合作的重要象征。留学生来源国别日益多样化,人数也显著增加。原有的附设于大学内的专修班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和管理需求。

周恩来总理的远见与“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诞生

面对日益增长的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建立一所独立、专门的高等预备学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决策的最终拍板和核心推动者,正是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总理从新中国长远外交布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培养熟悉中国、对华友好的外国青年人才的重要性。他亲自过问留学生的招收、管理和教学工作,指示要“政治上积极影响,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适当照顾”。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和指示下,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合并“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和“北京外国语学院非洲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正式成立。这所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其定位非常明确:是一所为即将进入中国各类高等院校学习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基础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高等预备学校。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所、也是当时唯一一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任务的高等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由此进入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学校最初设在北京西郊的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院内,条件较为简陋。首任校长由国家任命资深教育家、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锡俦担任。张锡俦同志在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初创团队,着手建立教学体系、编写专用教材、培养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学校不仅承担语言教学任务,还积极探索符合外国留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和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友好、包容的学习环境。

风雨飘摇中的坚持与“北京语言学院”的定名

“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成立后不久,中国便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来华留学生工作也几乎陷入停顿。学校一度停止招生,甚至面临被撤销的危险。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仍然尽力保护这项对外交流事业。根据总理指示,学校部分教职工被保留下来,从事一些教材编写和研究工作,为日后的恢复保存了力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外交局面打开,要求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逐渐增多。1971年,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少量留学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197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在恢复办学的同时,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一名称的变更具有深远意义:“北京”明确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级地位;“语言”突出了学校的核心教学内容和学科特色;“学院”则标志着其作为一所正规高等院校的身份得到确立。从“预备学校”到“学院”,不仅是名称的提升,更反映了其教学任务从单纯的预备教育向更加系统、多元的语言文化教育的拓展。

复校及更名后,北京语言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除了继续承担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外,学校还于1975年开设了面向中国学生的“外语系”和“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开始了“对内招生”,形成了“对内”与“对外”并举的办学格局。这一转变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培养涉外语言人才和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与迈向“北京语言大学”的新征程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也为北京语言学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门大开,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北京语言学院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迎来了留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来自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汇聚于此,学校被誉为“小联合国”。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科学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加强。

  • 在学科建设上,不再局限于短期语言培训,大力发展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教育,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
  • 在师资方面,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
  • 在教材研发上,编写出版了如《实用汉语课本》等一大批影响深远、被世界各地广泛采用的经典教材。
  • 在科学研究方面,致力于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外文化对比研究等,引领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院”的称谓已不能完全反映其办学规模和水平。经过长期努力和严格评审,200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从“学院”到“大学”,不仅是名称的升格,更是对其六十年来办学成就的肯定,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以建设国际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新历史阶段。

使命的传承与精神的延续

回顾北京语言大学从最初专修班到今日国际型大学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它的诞生、成长与壮大,始终与新中国的命运、与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紧密相连。其创始人虽可追溯至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与关怀,但其更是国家意志和时代需求的产物。其前身虽几经变迁,从清华东欧班、北大专修班到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但其核心使命——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如今,北京语言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文、法、经、史、哲、教、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著名高等学府。它不仅是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首选目的地,也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创建的“语言速成模式”、“短期强化教学”等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制定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标准,已成为世界汉语教学领域的标杆。它所倡导的“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体现了其促进世界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追求。

北京语言大学的历史,是一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外友好的奉献史,也是一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创业史。它的创始人精神和前身所承载的初心使命,将继续指引着这所“小联合国”在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35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6233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