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宁德师范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宁德师院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宁德师范学院作为闽东地区高等教育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程深刻烙印着区域社会变迁与国家教育战略的时代印记。学校的诞生与成长,并非孤立的教育事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回溯其源头,需将视野置于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亟需大量各类人才,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合格师资提出了迫切需求。偏居福建东北一隅的宁德地区(旧称福安专区或闽东地区),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限制,文化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中等教育师资力量尤为匮乏。这种区域性教育短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正是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为缓解闽东地区师资紧张局面,培养扎根基层、服务本土的初级中学教师,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它的建立,标志着闽东地区拥有了第一所全日制高等学府,开启了本地高等师范教育的新纪元,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教育生态。从最初的师专蹒跚起步,历经升格、合并、调整、迁建直至最终成功改制为本科院校,宁德师范学院的每一次蜕变,都紧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脉搏,回应着闽东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热切期盼。其校史,既是一部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服务史,深刻体现了教育在推动区域进步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宁德师范学院的校史沿革与社会建校背景

宁德师范学院的校史,是一幅交织着时代变迁、社会需求与教育使命的宏伟画卷。要深刻理解其建校根源,必须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


一、 宏观历史背景:新中国初期教育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教育。旧中国留下的教育遗产是极其薄弱的,文盲率居高不下,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迅速改变这一落后面貌,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国家将发展人民教育,尤其是普及中小学教育置于重要位置。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中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初级中学的数量和学生规模显著增长。中学教育的扩张立刻凸显出一个核心矛盾:合格师资的极端匮乏。原有的师范院校培养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雪崩式增长的师资需求。
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速培养师资成为当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创办短期、速成的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战略选择。这类学校学制较短(通常为两年),培养目标明确(主要为初中教师),能够较快地为基础教育输送急需的师资力量。

与此同时,国家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方针要求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要面向工农兵,面向基层,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为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创办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思想。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纷纷筹办师范专科学校,以解决本地区的师资问题。宁德师范学院的前身——宁德师范专科学校,正是在这一全国性的兴办师范教育浪潮中应运而生。


二、 区域社会背景:闽东地区的教育困境与发展渴望

宏观政策的导向为建校提供了可能性,而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则决定了建校的必要性。宁德地区(时称福安专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这里山海环抱,风景秀丽,但由于地形多山、交通不便,历史上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状态。经济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不发达,属于福建省内经济欠发达区域。

与经济落后相伴而生的是文化教育的滞后。直至解放初期,闽东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中等教育机构寥寥无几,且多集中在县城。有限的几所中学,其师资也多从外地引进或由旧式知识分子充任,不仅数量不足,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也亟待更新提高。
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闽东地区也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中小学教育,但最棘手的难题便是师资来源。本地缺乏培养中学教师的机构,从外地引进师资又面临诸多困难,导致本已稀缺的中学教育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严重阻碍了闽东新一代青少年接受中等教育的权利,也制约了整个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改变闽东教育落后面貌,培养本土化、留得住的师资队伍,成为当时宁德专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共识与迫切愿望。在福建省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一所属于闽东自己的高等师范学校,为本地培养初中教师,便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不仅是解决眼前师资短缺的务实之举,更是着眼于闽东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承载着唤醒闽东文化、培育地方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


三、 创校历程:宁德师范专科学校的诞生(1958-1962)

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份,“大跃进”运动席卷全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出现了大量新办高校的“热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宁德师范专科学校的筹建工作加速推进。

经过前期筹备,1958年秋季,宁德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宣告成立。学校最初依托于宁德师范学校(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资源和校舍办学,体现了当时“先上马、后配鞍”的务实精神。创校之初,条件极为艰苦,校舍简陋,师资紧张,图书仪器匮乏。但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建设边教学。

  • 办学定位: 明确为师范专科教育,学制两年,主要任务是培养初中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师。
  • 招生与培养: 面向宁德专区各县招生,生源主要是本地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课程设置强调政治性、师范性和实用性,除了专业课程外,还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技能训练,以及生产劳动教育。
  • 历史波折: 初创的学校很快遭遇了国家经济的困难时期。1960年前后,为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调整和压缩,一大批在“大跃进”中仓促上马的高校被撤销或合并。1962年,成立仅四年的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在调整中停办。虽然短暂,但这第一次的高等教育实践,为闽东大地播下了高等教育的种子,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也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师资,在本地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四、 恢复与重建:福建师范大学宁德分校时期(1975-1994)

宁德师专停办后,闽东地区的中学师资培养再次陷入困境。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教育事业重新受到重视。为了解决宁德地区日益增长的中学师资需求,在地方政府的积极争取和福建省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依托省内重点师范大学设立分校。

1975年,经批准,福建师范大学宁德分校正式成立。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福建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较快地恢复闽东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同时保证办学质量。分校由宁德地区行政公署与福建师范大学共同管理,以地区管理为主。

  • 办学提升: 相比此前的师专,分校的办学层次和规范性有了显著提高。专业设置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中文、数学外,逐步增加了物理、化学、英语等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大学毕业生和福建师大派遣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充实。
  • 稳定发展: 在整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分校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为宁德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学教师,极大地缓解了师资压力,成为支撑闽东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学校日后独立升格积累了必要的办学条件、管理经验和社会声誉。


五、 独立升格与稳步发展:宁德师范专科学校的重生与发展(1994-20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强调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于此同时呢,基础教育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专科层次的师资培养已逐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在此背景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福建师范大学宁德分校已具备了独立办学的实力。1994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福建师范大学宁德分校的基础上,正式复办宁德师范专科学校,成为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新阶段。

复办后的宁德师专,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 校园建设: 学校着手规划建设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 内涵建设: 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拓展功能: 在坚持师范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学校也开始探索非师范类专业的建设,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逐步拓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和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地方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成为趋势。宁德师专也积极谋划升格为本科学院,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艰苦准备。


六、 迈向新征程:升本成功与宁德师范学院的时代篇章(2010年至今)

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扎实建设,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均达到了本科院校的设置标准。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在宁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宁德师范学院,撤销宁德师范专科学校的建制。这一历史性跨越,圆了闽东人民期盼多年的“本科梦”,开启了学校发展史上崭新的纪元。

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宁德师范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办学层次提升: 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形成了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随后逐步减少乃至停止专科招生,全面转向本科教育。
  • 学科专业拓展: 本科专业数量快速增长,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在巩固传统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紧密对接宁德市快速崛起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 师资力量强化: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培养和引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幅提升。
  • 服务地方深化: 学校更加主动地融入区域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研究中心,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成为推动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 校园文化繁荣: 新校区(东侨校区)全面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传承闽东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氛围。

从1958年初创的筚路蓝缕,到1975年恢复办学的坚韧不拔,从1994年独立升格的励精图治,到2010年成功升本的历史跨越,宁德师范学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历代师生员工的智慧与汗水,都离不开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和地方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其建校史,深刻反映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如今,宁德师范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继续书写着服务闽东、贡献福建的辉煌篇章。其发展轨迹,完美诠释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以及教育在促进区域公平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37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37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