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浙江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浙江师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浙江师范大学的校训“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是一个内涵深刻、意蕴悠远的理念体系,它不仅是对过往办学精神的凝练,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这八个字,两两相对,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砺学”与“砺行”强调了求知与实践的并重,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而“维实”与“维新”则辩证地统一了坚守根基与开拓创新的关系,要求师生既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又要勇于探索、与时俱进。这一校训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植根于浙江师范大学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之中。它伴随着学校从初创时期的艰苦创业,到迁建金华后的稳步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提升,见证了学校每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校训的提炼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学校文化传统、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总结。它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回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最终成为凝聚全校师生校友共识、激励一代代浙师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理解浙江师范大学的校训,不仅需要解读其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需要将其置于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去体会其背后所承载的奋斗故事、价值取向与远大理想。浙江师范大学校训的深度解读与历史溯源

浙江师范大学,这所屹立于浙中大地、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高等学府,其灵魂与核心精神高度凝聚于“砺学砺行,维实维新”这八个大字的校训之中。这则校训言简意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它如同一部微缩的校史,记录着学校的成长足迹,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师生前行的道路。要真正理解这则校训的深刻内涵与磅礴力量,我们必须走进它的字里行间,并回溯其生成与演化的历史脉络。


一、 校训文本的逐层释义与内在逻辑

“砺学砺行,维实维新”这八个字,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后呼应,逻辑严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第一层面:“砺学”与“砺行”——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

“砺”字是本则校训的点睛之笔,其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磨练、锻炼之意。它传递出一种主动的、持续的、甚至带有几分艰苦色彩的进取姿态。

  • 砺学:“学”指学问、知识、技能。所谓“砺学”,就是要求师生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学问,不断打磨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学术能力。它反对浅尝辄止、浮躁虚华的学习态度,倡导的是沉潜下来、耐得住寂寞的“磨剑”精神。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砺学”更强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 砺行:“行”指行动、实践、品行。所谓“砺行”,就是强调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升华理论,同时也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修养品德。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承袭了我国古代“知行合一”的思想传统。对于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使命的浙江师范大学而言,“砺行”具有特殊意义,它要求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品行端正、善于育人,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去影响学生。

“砺学”与“砺行”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体。“学”是“行”的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南,“行”是“学”的最终目的与检验标准。只学不行,是为纸上谈兵;只行不学,则易迷失方向。校训将二者并列,且同用一个“砺”字,突出强调了知行并重、在知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核心要求。

第二层面:“维实”与“维新”——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

“维”是维系、保持、遵循的意思,表达了对于某种原则或状态的坚持与守护。

  • 维实:“实”指实际、实在、实事求是。所谓“维实”,就是要求学校办学和师生做人做事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科研中,要追求真理,反对弄虚作假;在管理服务中,要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在个人修养上,要诚实守信,踏实肯干。这是学校立身发展的根基,是赢得社会声誉的保障。
  • 维新:“新”指创新、革新、与时俱进。所谓“维新”,就是要求师生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打破陈规,敢于探索未知,不断追求思想和技术的创新。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保持活力与优势。

“维实”与“维新”同样构成了一对深刻的辩证关系。“实”是“新”的基石,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和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是“实”的升华,固守陈规、不思进取的“实”会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校训倡导的是一种“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的智慧,即在坚守办学规律和教育本质的同时,始终保持开放的胸怀和敏锐的洞察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整体逻辑关联:从整体看,“砺学砺行”侧重于个体的修养与成长路径,是方法论层面的要求;而“维实维新”则上升至机构乃至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战略,是世界观层面的指引。前者是后者的实现途径,后者是前者的价值归宿。一个完整的“浙师人”,应当是通过刻苦的“砺学砺行”,最终达到“维实维新”的境界,即为社会贡献实实在在的成果,并推动领域的进步与革新。


二、 校训的历史生成与时代烙印

浙江师范大学的校训并非建校之初就已确立,它的提炼和正式颁布,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逐步凝练的过程,深深打上了学校发展历史的烙印。


1.初创与迁徙中的“砺”之精神(1956-1965)

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建校初期,百废待兴,条件艰苦。首届师生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片荒芜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1965年,为适应全省基础教育布局的需要,学校从杭州迁至金华。这次迁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也极大地磨练了师生员工的意志。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经历,为日后校训中“砺”字的提出,埋下了深厚的历史伏笔。早期师生们表现出的那种不畏艰难、笃实求真的作风,正是“砺学砺行”与“维实”精神的生动体现。


2.曲折发展中的坚守与求“实”(1966-1976)

在随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发展陷入停滞。即便在最为困难的条件下,许多教师依然坚守教育岗位,想方设法保护教学设施,甚至在逆境中坚持学术思考。这种对教育事业本身的忠诚、对知识价值的信仰,是一种深沉的对“实”的守护。这段曲折的经历,让学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3.恢复振兴与“新”的萌动(1977-1990年代)

改革开放春风拂来,学校进入了恢复振兴的新时期。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新的时代机遇,全校上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寻求新的发展增长点。这股求变、求新的思潮,为校训中“维新”理念的孕育提供了土壤。


4.世纪之交的正式确立与文化自觉(1990年代末-21世纪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大发展、大变革。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始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向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学校领导层深刻意识到,迫切需要提炼一个能够概括学校优良传统、彰显办学特色、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凝聚人心、塑造品牌。于是,校训的制定工作被提上重要议程。

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专家学者的反复斟酌,“砺学砺行,维实维新”这一表述最终脱颖而出。它高度凝练了学校数十年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 “砺”字精准地捕捉了学校几经辗转、艰苦创业的历史记忆与奋斗精神。
  • “学行并重”反映了师范大学注重教育实践的传统特色。
  • “维实”体现了师大人一贯的朴实、严谨、求真的学风与校风。
  • “维新”则表达了在新世纪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雄心壮志。

这套校训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浙江师范大学的文化自觉和精神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是零散的精神片段,而是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标识。


三、 校训在当代的践行与彰显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正式颁布后,“砺学砺行,维实维新”迅速渗透到浙江师范大学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始终坚持“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更通过强化实验实训、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砺行”平台。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这正是“砺学砺行、维实”校训精神的直接体现。

在科学研究上,学校鼓励教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维实),同时大力倡导跨学科交叉融合,扶持新兴学科和前沿领域的探索(维新)。在教师教育、儿童文学、非洲研究、生态学等特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无不贯穿着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训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史教育、校园景观等多种载体被反复强调和呈现。它被镌刻在醒目的文化石上,印在学生的入学通知书上,融入各类学术讲座和文体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子们的精神基因。“挑战杯”竞赛中的勇于突破,支教活动中的无私奉献,学术探讨中的严谨求是,都是校训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的鲜活写照。

在社会服务上,浙江师范大学立足浙江、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其基础教育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中文教育等工作,都秉持着务实高效的原则(维实),并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合作领域(维新),例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创办非洲研究院等,均展现了校训所倡导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宏大格局。

浙江师范大学的校训“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是其悠久办学历史与深厚文化积淀的结晶。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承载着几代浙师人的奋斗与梦想;它向未来的远方走去,指引着学校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八个字,不仅是镌刻于石的文字,更是流淌在浙师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是学校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094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62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