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探究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名渊源,实质上是在解读一部新中国南方民族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创业发展史,是在理解一项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与边疆繁荣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个名字,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民族”、“团结”、“发展”、“繁荣”这些关键词紧密相连,成为镶嵌在中国高等教育图谱中一颗独具特色、光彩夺目的明珠。
一、 时代召唤与战略擘画:校名诞生的历史宏观背景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名渊源,首先必须置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去理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民族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巩固边疆稳定,成为新生人民政权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党中央高瞻远瞩,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发展民族教育,被确立为实现这一系列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
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创办民族院校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明确提出“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与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从中央至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 随后,1951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强调了兴办民族学校的重要性。作为响应,全国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始纷纷筹办民族学院。正是在这一股历史洪流中,为适应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培养本土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创办一所服务于广西乃至中南地区民族的髙等学府,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多个世居民族的家园,民族成分多样,文化丰富多彩。
于此同时呢,广西又与越南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在广西创办一所民族学院,不仅关乎区内各民族的发展,更关系到边疆的巩固和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
因此,“广西”与“民族”这两个核心要素的结合,精准地回应了这一时期国家与地方的双重需求,校名的雏形已然在时代的呼唤中清晰浮现。
二、 从“分院”到“学院”:校名早期演变与行政归属的烙印
广西民族大学的最初源头,可追溯至1952年3月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这一初始校名蕴含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 “中央民族学院”的烙印: 使用“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的名称,表明学校在创办初期,与设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存在着密切的隶属或指导关系。中央民族学院作为当时全国民族院校的最高学府和标杆,其办学模式、学科设置、管理经验对各地新成立的民族学院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采用此名,意味着广西分院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上对标中央,共享其权威性与资源,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地方民族院校建设的强力支持与统一规划。
- “广西”的地域限定: 尽管冠以“中央”之名,但“广西”二字明确指出了学校的主要服务面向和立足之地。它表明这所院校是为解决广西特定的民族问题、培养广西所需的民族人才而设,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 “分院”的定位: 这一称谓反映了学校初创时期的规模和层次,它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处于起步阶段的办学实体,其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总院。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广西行政地位的变化,校名也随之调整。1953年,学校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这一变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 行政归属的明确: “广西省”取代“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表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管单位由中央层面的机构转变为广西地方政府(当时广西为省建制)。这标志着学校更加深入地融入地方发展脉络,其地方属性和服务广西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 独立地位的提升: 去掉“分院”之称,直接称为“学院”,意味着学校在办学自主性、独立性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逐渐成长为一家具有完整建制的高等教育机构。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这是广西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校名。学校随之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学院”。这一变化:
- 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校名中“壮族自治区”的称谓,是对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和尊重。壮族作为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自治地位的确立在校名中得到了彰显。
- 强化了自治区属性: 校名与自治区名称保持一致,使学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其在自治区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阶段的校名演变,清晰地勾勒出学校从依托中央到立足地方、从“分院”到独立“学院”、以及随行政区划变更而调整的发展轨迹,“广西”与“民族”作为校名核心要素始终得以保留和强化。
三、 “民族”二字的核心内涵与办学特色的确立
校名中的“民族”二字,是广西民族大学的立校之本、特色之魂。它绝非一个泛化的修饰词,而是有着深刻而具体的指向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学科重点和文化气质。
“民族”指向的是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学校创办之初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既懂得党的民族政策,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能够扎根民族地区,服务于当地的民主改革、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
因此,学校的招生对象、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乃至教学方式(如在早期曾适当采用民族语言辅助教学),都紧紧围绕“民族”这一核心展开,体现了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民族”定义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优势领域。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大学致力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壮族、瑶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研究积累和显著的学科优势。学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民族研究重镇,编辑出版了大量民族研究著作和文献资料。这种以“民族”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布局,使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独树一帜。
“民族”塑造了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校园生态。走进广西民族大学,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到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再到开设的民族语言、艺术、体育课程,学校成为了一个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共生共荣的生动舞台。这种环境不仅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得以领略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此外,“民族”还拓展了学校的国际视野与合作空间。由于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毗邻,许多民族跨境而居,文化相近。这使得广西民族大学自然地将研究视野延伸至东南亚民族与文化,并大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招收大量东南亚留学生,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和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一定位,使“民族”特色具有了国际性的维度。
可以说,“民族”二字贯穿于广西民族大学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是其区别于区内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师范院校的最本质特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四、 升格“大学”:校名定鼎与新时代的内涵拓展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适应新的形势,提升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西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变,意味着:
- 办学层次的提升: “大学”通常代表着更全面的学科覆盖、更强的科研实力、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名成功,是对学校过去办学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 学科体系的完善: 更名为大学后,广西民族大学在继续保持和强化民族类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努力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这使得“民族”特色的支撑更加雄厚,内涵更加丰富。
- 社会声誉的扩大: “大学”的称号在社会认知中通常具有更高的声望和吸引力,有助于学校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和师资,拓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 使命责任的延续与拓展: 更名并未改变其“民族”的核心定位。相反,在新的平台上,学校服务于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的使命更加重大。
于此同时呢,其服务面向也从主要面向广西,扩展到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责任更为深远。
“广西民族大学”这一校名的最终定鼎,是学校几十年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它既保留了历史传承的核心价值,又开启了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这个校名,既是对其过去扎根民族地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总结,也是对其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和民族工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期许。
五、 校名渊源的文化象征与精神传承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名,早已超越其作为识别符号的基本功能,升华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标识。
它象征着民族团结与平等的理念。校名本身就是一个宣言,宣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学校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场所,通过教育的力量,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一代代学子的心中。
它承载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珍视。“民族”二字意味着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广西民族大学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和展示平台,让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贡献力量。
它体现了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担当。从建校之初培养民族干部巩固新生政权,到后来为民族地区输送各类建设人才,再到今天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国家战略,校名始终提醒着师生要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
它凝聚着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从最初简陋的办学条件发展到今天拥有现代化校园的综合性大学,几代民大人秉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这种精神也深深烙印在校名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名,是其身份的高度凝练,是其历史的生动记录,是其使命的庄严承诺。它的渊源,深植于新中国民族政策与教育发展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体现在其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与文化气质之中。这个名字,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将继续指引着广西民族大学在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谱写新的辉煌篇章。其校史,就是一部与广西各族人民休戚与共、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历史教科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4453.html
- 重庆科技职业学院办理入学有什么攻略没(重庆职院入学攻略)
- 滨州职业学院开设有哪些奖学和助学金(滨职奖助学金)
-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能否保研,原因是什么(亳职院保研原因)
-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一届招收多少人,最近几年("近年重应院招生人数")
- 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般什么时候开学(吉林城职院几时开学)
- 福建中医药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吗?(福建中医药双一流?)
-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是否有双学位,为什么(汕职院双学位原因)
-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就读的真实感觉如何("重庆运输职院就读体验")
-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是985还是211("襄阳科技职院属985?")
- 仰恩大学的院校代码和邮编是多少(仰恩大学邮编代码)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就读期间挂科了怎么办呢?(挂科应对方法)
-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的学费和住宿费明细(西理工高科学费住宿费)
- 上海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东华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疆大学
- 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广西大学
- 南昌大学
- 安徽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暨南大学
- 延边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藏大学
- 江南大学
- 云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辽宁大学
- 海南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福州大学
- 苏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贵州大学
- 郑州大学
- 西南大学
- 宁夏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 复旦大学
- 兰州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东南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山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四川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山东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吉林大学
- 湖南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展开全部

- 西藏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长安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师范大学
- 兰州大学
- 青海大学
- 宁夏大学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厦门大学
- 福州大学
- 南昌大学
- 山东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郑州大学
- 河南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大学
- 湖南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医科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西大学
- 海南大学
- 重庆大学
- 西南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贵州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外交学院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中央音乐学院
- 中国音乐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戏剧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医科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山西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内蒙古大学
- 辽宁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海事大学
- 吉林大学
- 延边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复旦大学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东华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上海体育大学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大学
- 上海科技大学
- 南京大学
- 苏州大学
- 东南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河海大学
- 江南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国美术学院
- 宁波大学
- 安徽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国防科技大学
- 云南大学
展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