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理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厦门理工思政教育如何)

关于厦门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综合评述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经济特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校本特点。总体而言,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命线,紧密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构建了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格局。该体系不仅注重理论灌输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更强调与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的深度融合,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厦门理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几个突出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地处厦门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将改革开放精神、嘉庚精神等宝贵地方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二是紧密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诚信教育等要素有机嵌入专业教育,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并进;三是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主动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当然,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尤其是在如何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提升教育精准性和个性化水平等方面,学校仍在持续探索和完善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厦门理工学院已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运行有效、特色初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价值支撑。


一、 顶层设计与工作机制:构建“三全育人”的坚实保障

厦门理工学院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其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一)健全的领导体制与责任体系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体制。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建立了清晰的责任链条,从学校党委到二级学院党组织,再到基层党支部和教师党员,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种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强大的组织推动力。

(二)完善的制度体系与协同机制

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方案细则,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重点强化了协同育人机制: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在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课程都蕴含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职责。通过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 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锤炼意志品质。
  •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互补联动: 积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展教育时空,形成线上线下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三)科学的评价激励与条件保障

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各部门、各学院及其负责人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单位业绩和干部履职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于此同时呢,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件、有力量、有氛围地开展。
例如,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项目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


二、 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厦门理工学院始终致力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强化内容建设,确保理论灌输的准确性系统性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全部思政必修课程,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于此同时呢,结合时事政策、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为改变传统思政课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学校大力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广泛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课、智慧教室等,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鼓励教师开展专题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将宏大理论转化为贴近学生认知的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集体备课制度、教学观摩评议活动常态化开展,促进了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打造特色品牌,融入地方文化与校本元素

厦门理工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厦门的文化资源优势,将以爱国、诚毅、奉献、勤俭为核心的“嘉庚精神”以及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气质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讲述陈嘉庚先生的感人故事、剖析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使理论教学更加鲜活、更具地方特色,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除了这些以外呢,还注重挖掘校史校情中的育人元素,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优秀校友事迹等引入课堂,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三、 实践育人体系:在知行合一中锤炼品德修为

厦门理工学院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增长智慧才干,涵养奉献精神。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与品牌化

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计入学分,确保学生全员参与。每年寒暑假,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基层社区,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生态保护等主题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如长期坚持的支教活动、对特定地区的定点帮扶项目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增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学校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搭建了完善的志愿服务平台。学生积极参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98投洽会”)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校内常态化开展的社区服务、助老助残、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也蓬勃开展。通过志愿服务,学生提升了道德素养,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奉献的快乐。

(三)专业实习实训中的价值引领

作为应用型大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实训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强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诚信教育的培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不仅是技能训练场,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理解并践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规范。


四、 文化育人与环境熏陶:营造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厦门理工学院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

(一)精神文化的引领与塑造学校深入挖掘和弘扬校训、校风、学风所蕴含的精神价值,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表彰大会等重要仪式,以及校史馆、宣传栏、校园媒体等载体,持续加强对学校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的宣传,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起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与提升

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书香校园”阅读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科技文化节、社团巡礼月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活动中渗透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校园环境的美化与优化

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规划与建设,通过绿化美化、景观雕塑、楼宇命名、文化走廊等方式,营造优美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承载育人功能的载体,发挥环境熏陶人、感染人、启迪人的作用。


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信息时代的育人新高地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厦门理工学院主动顺应趋势,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努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建设网络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学校建设和运营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APP、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等新媒体平台集群,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传播主流价值,回应学生关切。这些平台成为发布通知、解读政策、展示成果、互动交流的重要窗口,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丰富网络产品,提升内容吸引力

鼓励和支持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如微视频、动漫、H5、长图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如线上知识竞赛、话题讨论、优秀网络作品征集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互动中接受教育。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净化网络空间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回应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学生理性上网、文明用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传播正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积极融入学生的网络社群,与学生在线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六、 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育人主力军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队伍。厦门理工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严把思政课教师政治关、业务关、师德关,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通过培训、访学、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等政策保障,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

严格落实辅导员配备比例要求,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强化专业培训,提升其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工作的能力。明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风建设、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职责,形成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这支队伍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

(三)党政干部与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责任

强调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党政管理干部结合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大力推动“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七、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厦门理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其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吸引力;如何更精准地把握“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如何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形成更强大的育人合力;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冲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等。面向未来,厦门理工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预计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更多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二是进一步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促进各育人要素更紧密协同、更高效运行。三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四是更加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五是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45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4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