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嘉庚学院校训详述)

综合评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作为一所依托百年名校厦门大学而建的独立学院,自创办之初便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与教育理想。其校训并非孤立存在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宏大精神谱系之中,同时又结合了嘉庚学院自身作为新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时代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校训的确立,不仅是对厦门大学创始人陈嘉庚先生伟大精神的直接传承,更是对学院自身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内核以及价值导向的高度凝练。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每一位“嘉人”在求学、修身、处世的道路上前行。深入理解嘉庚学院的校训,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解读,而必须将其置于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厦门大学的深厚底蕴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这短短数字背后,蕴含的是对知识探索无止境的鼓励,是对道德修养至高境的追求,是对社会责任勇担当的呼唤,是对创新精神敢为先的倡导。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强音,深刻地影响着学院的治学风格、教师的执教理念和学生的成长轨迹,是凝聚全院师生校友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核心精神力量。
因此,全面而详尽地阐述嘉庚学院的校训,对于理解这所年轻学府的灵魂与未来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训的渊源与核心内涵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校训直接承袭自母体学校——厦门大学,即“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这八个字,源远流长,意蕴深邃,是厦门大学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自强不息”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本意是,宇宙天体刚强劲健,运行不已,君子处世,也应效法天道,刚毅坚卓,奋发图强,永不停息。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积极入世、顽强拼搏、不断自我超越的民族精神。将其置于校训之首,表明了厦门大学及其嘉庚学院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高度重视。它要求师生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个人成长中,都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不畏艰难,不惧挫折,持续学习,持续进步。对于学生而言,它意味着在学业上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能力培养上要勇于实践,不断提升;在人格塑造上要砥砺意志,完善自我。对于学院自身而言,它也象征着一种不断追求卓越、锐意改革创新的办学精神。

“止于至善”则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通常被理解为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和目标。“止于至善”意味着追求达到道德和事业的最高峰,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完美的精神。它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启迪心智,涵养德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在嘉庚学院的语境下,“止于至善”首先是对师生道德情操的至高要求,强调要明辨是非、恪守诚信、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它也是对学术境界的极致追求,鼓励师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挑战权威,探索未知,力求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准。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和追求卓越的执着。

“自强不息”与“止于至善”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自强不息”是过程与方法,是达到“至善”境界的动力和途径;而“止于至善”是目标与方向,为“自强不息”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意义归宿。没有不懈的奋斗,崇高的目标便成空中楼阁;而没有崇高的目标,奋斗则可能迷失方向。这一校训完美地结合了务实进取的行动哲学与崇高远大的价值理想,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和嘉庚学子既要脚踏实地、勤勉不懈,又要志存高远、追求完美。

校训与陈嘉庚先生精神的深刻关联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训的灵魂,深深烙印着校主陈嘉庚先生的伟大品格与毕生追求。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倾资兴学、报效祖国的壮举,本身就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精神的生动写照和最高典范。

陈嘉庚先生的“自强不息”精神体现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年少南渡,白手起家,凭借非凡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在商海中艰苦奋斗,最终成为享誉东南亚的“橡胶大王”。这种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的完美诠释。而他之所以创办厦门大学等一系列学校,正是源于他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自强的根本途径。他坚信,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自立自强。
因此,他将“自强不息”作为校训,是希望将这种通过自身奋斗改变命运、强盛国家的精神代代相传。

陈嘉庚先生的“止于至善”精神则体现在他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境界上。他秉持“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的信念,将毕生积累的巨额财富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对厦门大学的建设,从一开始就立下了“南方之强”的宏伟目标,要求高标准、严要求。他曾在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中强调:“大学生当有研究高深学问之志向,不当以大学毕业为己足。”这种对教育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对人才培养至高标准的期望,正是“止于至善”精神的体现。他不仅希望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臻于完善,更希望学子们在学问道德上达到至善之境。

因此,嘉庚学院的校训,不仅仅是一句格言,更是对校主陈嘉庚先生伟大人格和崇高理想的直接继承与永恒纪念。它时刻提醒着学院的每一位成员,要铭记校主的恩泽,传承校主的精神,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不懈的努力,追求个人品德的完善和学识能力的精进,最终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福祉。

校训在嘉庚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并非悬置于墙上的空洞标语,而是深深融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基石。学院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建设,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嘉庚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本身就体现了“自强不息”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新知、锻炼技能、提升自我;也体现了“止于至善”的追求——不满足于培养简单的技能操作者,而是希望学生具备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学院推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平台,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走向“至善”之路的具体举措。
  • 在学风建设上:学院积极营造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完善的学业支持体系、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学术讲座,激励学生刻苦钻研、自强不息
    于此同时呢,通过设立高额的奖学金、表彰优秀学生和先进事迹,树立追求卓越的榜样,引导学生向着“至善”的目标努力。课堂上,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品格,将“止于至善”的道德要求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嘉庚学院的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与正能量。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艺术节等,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锻炼能力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和坚韧不拔,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而学院强调的“感恩、责任、奉献”等主题教育活动,则是对“止于至善”中道德修养层面的强化。坐落于美丽漳州港校区的校园环境,其“嘉庚风格”的建筑与山水相融的景致,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师生的情操,营造出一种追求美好、和谐向上的氛围。
  • 在管理服务上:学院的管理与服务部门也以校训精神要求自身,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和服务优化,追求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至善”。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最好的条件,这种服务育人的理念,本身就是对“自强不息”(不断改进工作)和“止于至善”(提供优质服务)的践行。
校训对嘉庚学院学子成长成才的深远影响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校训,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位学子的精神血脉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学子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学生们会遇到学业上的困难、竞赛中的压力、求职时的迷茫。校训所倡导的奋斗精神,赋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许多嘉庚学子在国内外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在考研、出国深造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在职场中表现出色,其背后都有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支撑。它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如何取得成功,更是如何有尊严地面对挫折,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进取。

“止于至善”的追求引导着学子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注重品德的修养。它使学生明白,大学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得一纸文凭或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嘉庚学子普遍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支教扶贫等公益活动,关心社会民生。在工作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这种对“至善”境界的向往,帮助他们超越了功利性的短期目标,确立了更为长远和有意义的人生坐标。

校训的整体性使学生理解了奋斗与目标、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他们懂得,个人的“自强不息”必须服务于更有价值的“至善”目标,而崇高的理想需要通过踏实的奋斗来实现。这种认知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陷入盲目奋斗或空谈理想的误区。当学生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校训的精神将继续作为他们的精神灯塔,指引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定力,明辨方向,既努力成就个人事业,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它源于厚重的历史,基于崇高的理想,落于坚实的实践,最终作用于万千学子的成长。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平实而高贵,它不仅定义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更塑造了无数青年的生命轨迹。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历久弥新的校训必将继续照耀着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全体“嘉人”在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永不停歇,止于至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98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86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