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央美校训历史渊源)

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其校训“尽精微,致广大”不仅是对艺术创作方法的精辟概括,更是对治学精神与人格修养的深层指引。这六个字源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原意是阐释君子修身之道,既要致力于精细隐微之处,又要通达宽广博大的境界。学院将这一哲学思想融入艺术教育,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技艺上追求极致的精雕细琢,在视野上拥抱广阔的宇宙人生。这一校训的形成与中央美院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既反映了徐悲鸿等先驱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时对造型严谨性的强调,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画学中对意境与气象的重视。它不仅是技艺训练的准则,更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激励着一代代艺术家在微观与宏观之间寻找平衡,在技艺与思想之间实现统一,最终成就既具深厚功底又富创造力的艺术人才。这一校训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走向成熟与自信的缩影。

中央美术学院校训的文本溯源与哲学内涵

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本意是儒家对理想人格——“君子”的修养要求。“尊德性”与“道问学”指明了成德与为学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而“致广大”与“尽精微”则进一步阐述了为学修身的应有境界。

“尽精微”意味着深入探究事物的精细隐微之处,致力于细节的完美与深刻。它要求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异与奥秘。在艺术创作中,这体现为对造型、色彩、线条、肌理等语言元素的极度敏感和精准把握,是对技艺炉火纯青的追求。

“致广大”则意味着开拓宏大的视野与胸襟,达到广博高远的境界。它要求突破一隅之见,具备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文化格局,关怀社会、心系苍生的人文情怀。在艺术上,这表现为对宏大主题的驾驭能力,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以及艺术观念与语言的开创性。

这两者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尽精微”是“致广大”的基础,没有对细微之处的深刻把握,所谓的宏大可能流于空疏;而“致广大”是“尽精微”的导向,脱离了广阔视野与高层建筑的观照,精微的技艺也可能陷入琐碎与技术主义。二者并行不悖,共同导向“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至高境界——即达到极其高明光大的地步,而又遵循中庸之常道。中央美术学院将这一深厚的中国哲学智慧确立为校训,精准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核心规律,将其提升为治学和育人的根本理念。

校训与中央美院学术传统的形成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建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奠定了学校美育启蒙与社会担当的宏大基调。校训精神的具体化与学院学术传统的形成,则与一位关键人物密不可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徐悲鸿先生。

徐悲鸿先生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欧洲归国后,大力倡导并建立了一套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写实主义教学体系。他极力强调“尽精微”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对物象进行深入、精确的观察与刻画。他提出的“宁脏勿洁”、“惟妙惟肖”等教学主张,无一不要求学生在细微处下苦功,锤炼扎实的造型能力。他所推行的素描训练,正是“尽精微”精神在美术基础教育中的极致体现。这一传统使得中央美院在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等领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形成了严谨、深厚、扎实的学院派风格。

与此同时,学院的历任领导者与学术大家,如国画领域的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等先生,虽然艺术风格各异,但他们的艺术实践同样体现了“致广大”的追求。他们将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相融合,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其作品格局宏大,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时代气息。他们的探索完美诠释了如何将精微的技艺服务于广阔的表现主题和精神内涵。

因此,“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并非建校之初就明文订立的口号,而是在学院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其核心的教学理念与学术精神逐渐凝结、升华而成的。它是对以徐悲鸿体系为代表的写实传统与中国艺术宏大叙事传统的哲学概括,于后来被正式确立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奉的准则。

校训在艺术教学与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绝非一句空洞的格言,它深刻地渗透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和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最鲜明的学术特征。

在基础教学阶段,“尽精微”体现得尤为突出:

  • 严格的素描训练:长期以来,扎实的素描功底被视为央美学生的“看家本领”。学生们需要进行大量长期、短期作业,深入研究人体的解剖结构、空间透视、明暗关系,追求造型的绝对准确与生动。这个过程枯燥且艰苦,但正是这种对“精微”的极致追求,为学生未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 严谨的造型规律研究:无论是在油画、版画、雕塑还是中国画专业,对形式语言本身的研究都至关重要。
    例如,在油画领域对色彩冷暖、笔触肌理的反复推敲;在中国画领域对一笔一墨、水分干湿的控制与玩味,无一不是“尽精微”精神的实践。
  • 深入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央美素有“下乡写生”的优良传统。师生们深入乡村、厂矿、边疆,与人民同吃同住,这不仅是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更是为了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会民生,从最真实、最鲜活的社会土壤中汲取营养,这本身就是一种更为宏阔的“尽精微”。

而在创作与研究的更高阶段,“致广大”则成为主导:

  • 主题性创作的宏大叙事: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尤其是历史画创作领域成就卓著。这些作品往往描绘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要求创作者具备极强的构图组织能力、历史把握能力和精神升华能力,是“致广大”的典型体现。
  • 跨媒介与跨学科的融合探索:随着时代发展,当代艺术创作早已突破画种界限。央美的教学也鼓励学生融合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介,并与社会学、人类学、科技等不同领域进行交叉,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边界,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致广大”。
  • 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央美始终倡导艺术要服务于社会,艺术家要心怀家国天下。从参与国家重大美术工程到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学院引导师生将个人的艺术探索与国家、民族、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最为深沉的“广大”胸怀。

校训精神的当代阐释与价值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语境下,“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尽精微”已不再局限于写实技巧的锤炼。它更意味着:

  • 对任何一种艺术语言、媒介特性乃至技术本身(如AI生成、虚拟现实)进行极致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 对个人内心世界、情感体验进行细腻、真诚、深刻的挖掘与表达。
  • 对某一学术课题或社会议题进行长期、专注、系统性的深入研究。

而“致广大”在当代的内涵则更为扩展:

  • 具备全球性的艺术视野,了解世界艺术的最新动向,并能在国际对话中确立自身文化身份。
  • 拥抱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从哲学、科技、生态等更广阔的领域获取灵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 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思考科技伦理、气候变化、文化多样性等全球性议题,使艺术成为思考人类未来的重要方式。
  • 理解并参与社会创新,让艺术走出象牙塔,在更广阔的社会场域中发挥其美育和赋能作用。

当今央美的教学改革,如构建“大美术”学科格局、设立新兴专业、鼓励实验艺术等,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致广大”精神的践行。
于此同时呢,学院依然坚守着对基础、对语言、对品质的极高要求,这又是对“尽精微”的传承。校训所蕴含的辩证法,指导着央美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避免了因沉溺技术而导致的视野狭隘,也防止了因空谈观念而导致的技艺空洞。

校训对一代代艺术家的深远影响

“尽精微,致广大”作为中央美院的灵魂,滋养了无数艺术大家,也塑造了毕业生们独特的艺术气质与人生格局。它像一种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对于许多老一辈艺术家而言,校训是他们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们无一不是从画好每一个石膏像、每一张素描人像开始,经历了“尽精微”的艰苦磨练,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正是有了这身“硬功夫”,他们才能在日后自由地驰骋于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创作出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闪耀着时代光辉的巨作。他们的艺术人生,完美演绎了从“尽精微”到“致广大”的升华之路。

对于当代活跃的艺术中坚力量而言,校训则提供了应对复杂艺术世界的智慧。他们或许不再纯粹从事写实创作,可能投身于装置、行为、影像等新媒体艺术。但校训的精神内核依然适用:他们对所用媒介的物质性、技术性的极致钻研,是一种“尽精微”;他们对当代社会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对其理想观念的宏大构建,是一种“致广大”。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既有扎实的落地感,又不乏思想的锐度和视野的开阔性。

对于更年轻的艺术学子,校训则像一座灯塔。在信息爆炸、诱惑众多的时代,“尽精微”告诫他们要抵制浮躁,甘于寂寞,回到工作室,回到基本功,找到那个值得自己深度挖掘的点。“致广大”则鼓励他们打开自我,关注世界,在更广阔的坐标中定义自己的艺术方向,避免成为“小格局”的艺术家。校训为他们提供了衡量自身艺术实践的标尺和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动力。

总而言之,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尽精微,致广大”,是其百年学术传统的结晶,是指导其教学与创作的核心哲学,也是其赋予每一位学子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源于古老的中国智慧,却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持续引领着中国美术教育的方向,塑造着一批批既能沉潜深入、又能翱翔广远的艺术人才。这六个字,已然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身份标识和精神旗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38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99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