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皖西卫院校训历史)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探析皖西卫生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安徽西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不仅凝练了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也深刻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特质与地域文化底蕴。校训作为学院的精神旗帜,对内凝聚师生共识,对外展示学院形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精医,博学笃行”,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医者仁心”的道德要求,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这一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院的发展历程,逐步凝练、深化与完善的结果。它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皖西地区红色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与务实作风,同时还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脉搏。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理解学院的育人理念,也对同类院校的文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一、校训的正式内容与直观解读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精医,博学笃行”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每一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期望与要求。

厚德一词,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深厚,能够包容滋养万物。在医疗卫生领域,“厚德”具有特殊重要性。它要求医者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仁爱之心,对待生命怀有敬畏,对待患者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是从业的基石,也是学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

精医则是对专业能力的极致追求。“精”意味着精湛、精通、精益求精。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不容丝毫马虎。这就要求师生在医学知识和技能上必须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力求达到技术上的精湛与纯熟。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现代医学模式早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意味着一名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不仅需要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人文社科、心理学、沟通学等多方面的素养。“博学”鼓励师生拓宽视野,兼容并蓄,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笃行同样源于《礼记·中庸》,意为切实地实践,坚定不移地实行。职业教育尤其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笃行”要求师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获取,更要将其应用于实践,在临床实习、技能操作和社会服务中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践行所学所知,服务社会健康事业。

这八个字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厚德”是立身之本,“精医”是立业之基,“博学”是成才之路,“笃行”是成事之要。它们共同指明了学院培养人才的方向:即培养既有崇高道德情操,又有精湛医术;既有广博知识,又能踏实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二、校训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历程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校训的形成与确立,深深植根于学院的发展历史、地域文化以及时代需求之中,其演变历程是学院自身成长与国家职业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成立的卫生类培训学校,历经多次整合、更名与升格,最终成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虽然可能没有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如今形式的校训,但其所倡导的精神内核早已在办学实践中萌芽和孕育。

  • 初创与积淀期(建校至20世纪末): 在这一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层急需的卫生技术人员。办学理念朴实而强调实用, implicitly(隐含地)将“技术过硬”、“服务基层”、“责任心强”等要求作为对师生的基本规范。皖西地区作为革命老区,其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奉献”、“务实”、“忠诚”等精神品质,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为日后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土壤。此时,类似于“厚德”、“精医”、“笃行”的理念已在教学和实训中有所体现,但尚未系统性地提炼为统一的校训表述。
  • 发展与凝练期(21世纪初至学院升格定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院迎来了升格和扩张的重要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校训作为学院精神标识的作用得到空前重视。在这一阶段,学院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特色,并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特别是医学类院校校训的共通元素。通过对学院历史、行业特性和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将分散的理念进行整合、升华和文字锤炼,“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校训表述逐渐清晰并最终定型。这个过程往往是经过校内广泛讨论、专家论证、领导决策等一系列程序完成的,旨在使其既能承继历史,又能引领未来。
  • 确立与弘扬期(校训正式发布至今): 校训一经正式确定,便通过章程、文件、校园环境、宣传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全院师生、校友及社会进行发布和宣传。它被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上,写入新生入学教育手册,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成为各类重大活动中宣誓和重温的精神誓言。这一时期,学院致力于校训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和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全体皖卫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由此可见,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其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必然产物,是回应时代对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选择。


三、校训蕴含的深厚文化渊源“厚德精医,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汲取了多种文化源流的养分,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校训的用语和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经典。如前所述,“厚德”源自《周易》,“博学”、“笃行”出自《礼记》。这些概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
于此同时呢,它 also 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医乃仁术”的思想与“厚德”完全契合,强调医德高于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要求则是“精医”与“博学”的古典表达。校训用现代汉语凝练地再现了这些传统智慧,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皖西地域特色文化的浸润

学院地处安徽省西部,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古代楚文化的重要影响区域,又是近代著名的革命老区。楚文化中的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精神,与老区文化中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作风,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皖西文化气质。校训中的“笃行”二字,非常贴切地体现了这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而“厚德”中的奉献与担当精神,也与老区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一脉相承。校训因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行业文化的体现

校训紧密结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与“厚德”的内涵高度一致。
于此同时呢,它精准地把握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文化。医疗卫生行业崇尚“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精益求精”、“严谨求实”,这些行业精神在校训的“精医”和“笃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除了这些以外呢,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工匠精神”,即对技能技艺的极致追求和专注坚守,这与“精医”的要求不谋而合。
因此,校训也充分融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行业文化的核心要素。

多元文化的交融汇通,使得这八字校训虽然简洁,却意蕴丰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认同感。


四、校训在学院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作用校训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渗透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 学院紧紧围绕校训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 围绕“厚德”,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 围绕“精医”与“博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既注重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加强人文社科、公共英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比重,建设高标准实训中心,与医院、企业深度合作,确保学生练就过硬本领。
  • 围绕“笃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开展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了解社会。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校训同样是对教师队伍的期许和要求。学院倡导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以身作则践行“厚德”;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博学”素养;督促教师钻研教学方法,提高“精医”般的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具备“笃行”的务实作风。一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教师队伍是校训精神得以传承的关键。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院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宣传栏、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类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和诠释校训。组织以校训为主题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使校训精神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深入人心,营造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

在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方面: 校训是学院对外展示形象的名片。学院秉持“笃行”精神,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地方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科普、应急救助等社会活动,用专业知识回馈社会,践行“厚德”承诺。在校企合作、校院合作中,“精医”和“博学”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信誉保证,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精医,博学笃行”是其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皖西地域特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回应了医疗卫生行业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八字校训不仅指引着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凝聚着学院的人心,更激励着一代代皖卫人砥砺前行,为区域乃至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它的价值和意义,必将随着学院的持续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89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9792s